扁蚊蝎蛉
蚊蝎蛉科蚊蝎蛉属昆虫
扁蚊蝎蛉(学名:Bittacus planus)是蚊蝎蛉科、蚊蝎蛉属昆虫。前翅长19~21毫米。头顶黄褐色,喙暗褐色。复眼黑色,单眼三角区棕黑色。触角被毛。前胸背板不均匀黄褐色,前缘有2根明显的黑色粗刚毛。中、后胸背板前部两侧黑褐色,中间浅黄色。侧板及足黄褐色。翅透明,黄褐色,翅痣不明显,斑纹较淡雄性腹部1~8节黄褐色。上生殖瓣短于生殖肢基节,侧面观近似四边形,末端内面密生数列黑刺。生殖肢基节圆阔,生殖刺突短小。阳茎叶阔,末端圆。阳茎丝长,缠绕成环。载肛突上瓣指状,从上生殖瓣基部中间伸出,端部被细毛;下瓣较短基部阔,向末端渐细。
形态特征
前翅长19~21毫米。头顶黄褐色,喙暗褐色。复眼黑色,单眼三角区棕黑色。触角被毛。前胸背板不均匀黄褐色,前缘有2根明显的黑色粗刚毛。中、后胸背板前部两侧黑褐色,中间浅黄色。侧板及足黄褐色。翅透明,黄褐色,翅痣不明显,斑纹较淡雄性腹部1~8节黄褐色。第7、8节末端具深“V”形缺刻。上生殖瓣短于生殖肢基节,侧面观近似四边形,末端内面密生数列黑刺。生殖肢基节圆阔,末端具“V”形膜质区;生殖刺突短小。阳茎叶阔,末端圆。阳茎丝长,缠绕成环。载肛突上瓣指状,从上生殖瓣基部中间伸出,端部被细毛;下瓣较短基部阔,向末端渐细。扁蚊蝎蛉成虫3对足细长,均为捕捉足,其中后足较粗壮,第5跗节可向第4跗节折叠,前跗节特化为锐爪。
近种区别
扁蚊蝎蛉与吊罗山蚊蝎蛉(Bittacus diaoluoshanus)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吊罗山蚊蝎蛉的基节腹末端被1个膜质区分开,而扁蚊蝎蛉的生殖肢基节腹末端并未被膜质区分开。
栖息环境
扁蚊蝎蛉一般生活于湿润的环境中。常在有溪水流动的山沟、林下开阔的平地,长有茂盛的草本和灌木植物丛中活动。由于足的特化,它们不能站立或行走,只能用前足和中足将自己挂在物体上。扁蚊蝎蛉对湿度要求十分严格,在被带离高湿度的原始环境之后,很容易失去活力而死亡。
生活习性
成虫捕食
静止时,翅呈屋脊状置于体背,前足跗节和爪钩紧枝条或叶片使虫体悬垂。飞行时翅上下拍动,波浪式前进,前足向前上方伸出,跗节张开,飞行速度较慢。白天捕食活动频繁,夜间一般悬挂休息。但晚上有时也可见扁蚊蝎蛉飞到黑光灯下迅速抓住猎物,再飞到附近取食猎物的现象。成虫捕食对象很多,试验中所提供的活体食物,如家蝇、叶蝉、蛾、果蝇、蜘蛛、蚊子等,均能捕捉取食,甚至能捕食比自己个体大的猎物,如蛾子和大蚊等。捕食时前、中足抓紧枝条,后足捕捉猎物,甚至与猎物相持达2~3小时,直至跗节被拉断。在野外也观察到扁蚊蝎蛉取食小型蜘蛛。
食物充足时,成虫将猎物杀死后并不一定立即取食,而是丢弃并重新捕猎,直至将饲瓶中所有猎物全部捕杀。由此可以推测,扁蚊蝎蛉在自然生态平衡中可能扮演较重要角色。有些成虫足上观察到携带有多个猎物。成虫之间常出现猎物竞争现象,以及白相残杀行为。食物缺乏时,个体之间常相互争斗,体弱或伤残个体往往被捕食。但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产卵期的雌虫常捕食瓶中雄虫,导致饲养的雄虫多数在2~3天内死亡。
捕食步骤
成虫捕食行为一般包括4个步骤:准备、捕捉、取食、和清洁。
准备:捕捉前,前足钩紧枝叶,后足跗节在对侧胫节末端2距间来回抽动,两中足跗节在左右交叉的后足跗节之间抽过,数次后开合跗节,使跗节充分伸展。然后中足向前侧方伸出,后足向前下方伸出,后2对跗节张开,形成一控制区,翅合拢呈屋脊状,完成捕捉准备。
捕捉:猎物进入控制区后,成虫用1只中足或后足悄悄接近猎物,到达预定位置后,前跗节和第5跗节迅速折向第4跗节,夹住猎物,紧接着其余中、后足也迅速向猎物靠拢,四足并用,紧紧抓住猎物。此时四翅张开,以保持身体平衡;等猎物停止挣扎后翅重新合拢。然后胫节折向腿节,把猎物上举到口前,准备取食。另外,蚊蝎蛉可在飞行中用后足捕猎,并携带猎物飞到植物上,以前足悬挂于枝条后开始取食。
取食:取食时,先用喙找到猎物颈部或腹部节间膜等膜质部位,以上颚末端的肯咬破猎物,再将口器深入猎物体内取食。取食后的猎物仅剩一层空壳。
清洁:取食结束后要进行清洁。首先清洁翅,前后翅向下伸到同侧中、后足之间,用跗节在翅面上轻轻摩擦50~60次,完成后换另一侧重复这一过程;然后清洁腹部,腹部向上弓曲,用后足胫节和跗节轻轻搓擦;清洁足时,一只前足悬挂虫体,另一前足2距叉开,摩擦中、后足腿节,中足距摩擦前足各节数次;最后清洁头部,头部抬起,用前足或中足跗节和距摩擦。颈、口器和触角数次。清洁完成后,准备下次捕食。这些过程每次清洁并非全部按序完成,经常因捕食或受惊扰等原因而中断,有些步骤也可能被省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宁陕、宝鸡天台山、鄠邑、太白山)、河南(白云山)。
繁殖方式
交配
雌虫交配时须边取食边交配,食物却不一定由雄虫捕捉。雌虫先捉到食物,雄虫发现后上前取食而后交配。还观察到雄虫先捉到猎物,雌虫上前争食过程中发生交配行为。可能是由于食物充足或空间狭小,在室内饲养时雄虫献礼行为不明显。
雄、雌争抢猎物的过程中,雄翅稍稍柞开呈扇状,腹部剧烈抖动,生殖瓣、生殖肢张开,腹部末端向背面翘起,身体呈“S”形,缠绕雌虫腹部。响应交配的雌虫,腹部末端向腹面弯曲,身体呈“C”形,抖动着伸向雄虫,末端被雄虫握持后,雄虫腹部扭转,虫体相对,开始交配。交配时雄翅微张呈扇状,雌翅收拢呈屋脊状,雌、雄分别在猎物的两侧共同取食,3~5分钟后,雄虫放开猎物,由雌虫独自取食,直到交配结束。雄虫的姿势在交配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变换,有时倒挂,与雌虫方向相反。雄虫有时会强迫雌虫交配。
扁蚊蝎蛉有多次交配行为,交配持续时间从6分钟~2小时不等,这可能与猎物的营养状况及外界干扰有关。7月底进入产卵盛期,雄虫较少,再加上产卵期间雌虫需大量营养,雄虫常常被捕食。
产卵
扁蚊蝎蛉的发生时期开始于7月上旬,7月底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成虫8月10日前较易采到,饲养中雌虫多于当天或次日产卵,产卵可持续5~10天;但成虫8月15日后很难采到,采到的少量雌虫大多也不产卵或产卵1~3天后死亡,说明此时已为产卵末期。
被下一粒卵所顶落。作者在野外观察到1头正在产卵的扁蚊蝎蛉,摇晃树枝也不飞,捉到时腹末尚有1卵。这说明,蚊蝎蛉的产卵方式属于散产,卵落在地表草丛和落叶中。产卵以夜间居多,日产卵量最多为30粒。2粒卵之间的产卵时间间隔从10分钟到2小时不等。在野外捕捉的成虫,不同个体产卵情况有很大差异。有些个体捉到时可能已经产卵结束或接近尾声;有的雌虫可能刚刚开始产卵,产卵期可持续8~10天。在实验室条件下,扁蚊蝎蛉的产卵期一般可持续7~10天。头2天卵量少,第3~4天达到高峰,以后卵量减少,最后一天产卵量有时会出现反常增加的情况。总产卵量可达60~80粒/头。雌虫产卵结束后1~3天内死亡。
主要价值
扁蚊蝎蛉在林区的生态平衡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类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5 17:3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