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竹
禾本科簕竹属植物
扁竹(Bambusa basihirsuta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属植物体木质化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2米,绿色,竿环平坦;箨环无毛。箨鞘初为绿色,不久即变黄色,厚革质,顶端近呈斜截形,箨耳在竿下部箨者细小,上部箨者显著,箨舌截形,背面和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直立,近三角形,叶鞘初被小刺毛,叶耳镰形,叶舌截平,粗糙;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两侧扁,先端尖,外稃先端急尖而具针状小尖头,无毛,内稃两面均疏被微毛,子房菱形,果实未见。
形态特征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可高达70%,竿高7-12米,直径4-9厘米;节间长22-35厘米,绿色,幼时薄被白粉和脱落性小刺毛,成长后则变为无毛;竿环平坦;箨环无毛。箨鞘初为绿色,不久即变黄色,厚革质,顶端近呈斜截形,幼时在背面被白粉和基部的中央处贴生棕褐色小刺毛,边缘近无毛;箨耳在竿下部箨者细小,上部箨者显著,不等大,大耳长圆状披针形,宽约5毫米,小耳长圆形,宽约3毫米,大耳约为小耳的一倍大,边缘均有小纤毛;箨舌截形,高约2毫米,背面和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直立,近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较箨鞘顶端为窄,能向两侧外延并与箨耳相连,边缘在基部生小纤毛,两表面均无毛。分枝习性高,常在竿第八节始分枝。末级小枝具6-8叶;叶鞘长8-9厘米,初被小刺毛,惟不久脱净变为无毛,纵肋隆起;叶耳镰形,边缘生小纤毛;叶舌截平,粗糙;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3-2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截形或钝圆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次脉7-10对,小横脉不明显。
小穗以多枚簇生于花枝的各节,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宽7毫米,两侧扁,先端尖,基部有1片先出叶;小穗含5-7朵小花;小穗轴节间短而不外露;颖1或2片;外稃长16毫米,宽10毫米,先端急尖而具针状小尖头,无毛,具多脉(共有27-31条);内稃长14毫米,宽4毫米,先端2裂,两面均疏被微毛,背部2脊上生纤毛,脊间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纵脉之间还有细脉和小横脉;鳞被3,形狭长,表面和边缘生有微毛,先端具纤毛;花药长7毫米;子房菱形,被粗硬细毛,有子房柄,花柱长5毫米,亦被粗硬细毛,柱头3,长4-6毫米。果实未见。
生长环境
苦绿竹生境位置东经116°0′45″-117°39′29″,北纬25°18′40″-26°2′5″。地貌属武夷山脉南段低山地貌。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8.7℃,最冷月平均温度9.8℃,最热月平均气温26.5℃,极端最低温度-8℃,日最高温度33℃,最低1.8℃,年平均降水量1636毫米,年最高降雨量1700毫米,年均降雨日数167天,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时数1542.4小时,年均无霜期282天。海拔高度300-400米,坡度15-23°,坡向为南坡,坡位中坡,土壤为侵蚀性红壤,pH值4.8-6.8,微酸性,土层厚度>1米,腐殖质层厚10厘米,肥力中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广东,香港有栽培。
栽培技术
该竹适用性广、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在江岸河边、水库周围、山边坡脚、园畔路旁、房前屋后等“五边地”都可以种植,由于苦绿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先林地清理、整地、挖穴,造林密度为900株/公顷,株行距3.33米×3.33米,穴规格为穴面80厘米×80厘米,穴底60厘米×60厘米,穴深40厘米,呈“品”字形排列。并施基肥(鸡粪),回填表土,拌匀。3月下旬进行苦绿竹移竹蔸造林;8月结合除草松土,采用开沟法冲稀施用化肥(尿素)进行第1次追肥;次年3月开沟施入农家肥(鸡粪)进行第2次追肥;8月结合除草松土,采用开沟法冲稀施用化肥(磷胺、过磷酸钙)进行第3次追肥;此后每年用相同的方法施肥。
主要价值
种植苦绿竹成活率高、成林快能够迅速达到绿化和增加景区林相多样性的目的。苦绿竹是绿竹属的一种以笋用为主,笋竹兼用的多效益丛生竹种,是中国南方笋竹两用的主要竹种之一。它具有涵养水源、固土护岸、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可以作护岸林和庭院绿化竹种。一般3年即可成林产笋,每丛平均产量可以达10-50千克,笋质优、脆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清凉解暑、降压、降脂之功效。竹叶、茎、笋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由于夏秋盛产竹笋,可以调节补充蔬菜淡季市场供应。根据测定,苦绿竹笋中含有糖、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铁、磷、钙等元素。它既是夏秋上等佳肴,又是保健食品,鲜笋还可以加工成清水笋罐头、笋丝、笋干等。竹材可作建筑、竹编材料和高级造纸原料,也可以加工成竹胶合板和美术工艺品。
参考资料
扁竹.中国自然标本馆.
扁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6 03: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