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贫乏、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内容简介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细腻描写了一位黑人男青年奶娃在美国这一异质文化冲突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成长小说。作品以“黑人会飞”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的核心,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新老两代的冲突,与母亲、姐姐之间男尊女卑的冲突,以及在南行中发生的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等,从而提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贫乏乃至堕落。作品分两部共十五章。
主要人物
麦肯·戴德
小说讲述了一个北方中产阶级黑人青年麦肯·戴德——绰号“奶娃”的成长过程。“奶娃”有幸成为白人医院诞生的第一个黑人婴儿。在家里,他被冠以Macon Dead这一怪诞的名字,顶着“奶人”这一绰号。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奶娃” 的家庭、社会背景,线索包括“奶娃”父母的关系,他的姑姑派拉特的成长与成熟,他与外号为“吉他”的黑人男青年的关系等等。第二部分为“ 奶娃”的南方之行。32岁之前的“奶人”在性格方面有几个特点。一是自私、冷漠。“奶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生活失去了冲动和欲望。“奶人”4岁时,当他发现自己不能飞行,“从此他便对自己丧失了一切兴趣”。“奶人”性格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就是懦弱与逃避,他不愿为任何事承担责任。他没有爱过任何人,他没有自我,没有自由。只有在离家后,在旅程之中,他才获得了自我和自由,自身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奶娃”的南方之行本意是为了寻找一袋金子,结果却发现了家族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是“会飞的所罗门” 的后代。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所罗门之歌》小说主题思想之一:名称。
莫里森小说中的名称一直是蕴含深意。《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问题超越了名字简单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味。《所罗门之歌》的名称不局限于人名,还包括成为人名的绰号、地名,对物体的称呼以及命名和错误命名的过程。几乎每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后面都有一段故事,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一些针对名称所发的感慨。它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作品的主题,从而构成该小说的一个创作特色。《所罗门之歌》中名称问题对作品主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名称/名字反映出黑人内部的(阶层)矛盾。
主人公“奶娃”的父亲麦肯·戴德二世经营房地产,房客均为黑人,由于心狠手辣,很快致富。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之后,他不仅住上了豪宅,还买了一辆在黑人社区中极为罕见的轿车。不过这辆黑色的轿车并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戴德二世炫耀成功的手段。
第二、《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问题折射出黑、白种族矛盾以及白人在这种权势对抗中的主导地位。
镇上的“慈善”医院一直只为白人服务,“奶娃” 是第一个出生在这个医院产房的黑孩子,因此,所谓的“仁慈”只是对白人的仁慈,对黑人则无仁慈可言。黑、白种族矛盾还体现在错误命名上。本书中的错误命名发生在“奶娃”的祖父麦肯·戴德一世身上。“奶娃”的祖父原名杰克,是个黑奴。1869年解放的黑奴须去“自由办公室”登记成为自由身。杰克登记的时候负责登记的白人士兵喝醉了,结果将他个人的情况填错了栏目,杰克就成了麦肯(他的出生地)·戴德(Dead,他父亲的生存状态)。大字不识一个的杰克拿着这张表格奔向北方,投身自由生活。这一错误命名的过程在象征层面上有三层意义:(1)白人对黑人的忽视和漫不经心(喝醉酒的白人士兵);(2)白人对黑人在权力上的控制(登记命名);(3)白人对基于肤色不同而形成的权力的滥用(错误命名)。一个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黑人在获得自由身份的同时,也被白人重新命名为“死”,这不禁让人想起小说中瑟思说的一句话:“白人就像给马那样给黑鬼起名!”而且,把这次错误命名同他日后死于白人枪口之下的命运联系起来,读者就可以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他的自由最终是以在白人强权之下悲剧性的死亡为结局。
《所罗门之歌》中的地名“林肯天堂”,也由于它的讽刺性内涵而同样反映了黑、白种族之间的矛盾。北上的麦肯·戴德一世在分得一块荒地之后,苦心经营成一片农场,取名为“林肯天堂”,表达了解放后的黑奴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然而农场的蒸蒸日上却引起了附近一家白人的垂涎,他们将戴德一世射杀在“林肯天堂”的篱笆上。“林肯天堂”成了书中唯一见证白人暴行的地方,“林肯天堂”因此也就成了“自由黑奴的地狱”。托尼·莫里森通过命名问题反映了黑人种族内部的阶层矛盾以及黑、白种族之间的种族矛盾,从而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为了改变现状,黑人民族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找回自己的种族身份归属,重构被忽视、被遗忘、被压抑的民族文化。
《所罗门之歌》中名称问题对小说主题的第三个贡献便在于它在帮助黑人重建精神家园方面的意义。
“奶娃”在书中第二部分的南方之行旨在寻金,然而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发生了兴趣,于是寻金之旅演变成寻根之行。首先,他从瑟思——他祖父的朋友的口中得知了他祖父母的名字分别为杰克和辛。经人指点继续南行至查理曼镇之后,无意中他从一首儿歌中辨认出四个人名:所罗门、海蒂、杰克和瑞娜,这使他回想起在查理曼镇参加打猎时经过的两个地方:所罗门飞跃处以及瑞娜谷。“奶娃”通过对儿歌中人名以及上面提到的两处地名的联想和解读,推断出自己的家族渊源,而且得知了自己是“会飞的非洲人所罗门”的后代。他对儿歌的解读最终从辛的家族后代那里得到证实。发现自己身世的“奶娃”兴奋不已,他急不可待地赶回北方,一路上对名称浮想联翩:在这个国家许许多多的地名里面或背后,包含着多少失去的生命和记忆!正如“麦肯·戴德”一样,在那些正式记录下来的名字下面还有许多其它的名字。它一直是登记在蒙灰的卷宗里的名字,而正是这正式的名称隐去了真实的人名、地名和物名。这些名称都有含义。难怪派拉特将自己的名字放在耳坠里。你若是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你就必须记牢它,因为如果你不把它用笔写下来并记住,你死了,它也跟着消亡了。“奶娃”对名称的深刻感悟让他认识到只有把握人名、地名、物名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黑人历史,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名称是在肉体消亡之后保存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所罗门飞向非洲”这一超现实的传说中的故事无疑将黑人文化之源指向了古老的非洲——黑人的故乡。因此,名称不仅能帮助黑人找到并确定自己的种族身份,而且还能够帮助黑人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源和精神归属。小说中的“奶娃”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之后倍感自豪,对自己民族的认同与热爱使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不再相信戴德二世对他的教诲:“金钱即是自由……真正的自由。”在小说结尾的时候,他获得了飞翔的能力。会飞翔不仅意味着自由,更意味着与自己民族的真正融合。而这一切显然同名称问题密不可分。这里人名不再是登记在卷宗中的文字,地名也不再是简单的地标,它们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罗门之歌》中还有一些人名引自代表西方白人文明的《圣经》和《荷马史诗》,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莫里森在重构黑人文化的同时对白人主流文化的态度。
《所罗门之歌》主题思想之二:飞翔。
《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的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的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的角度解读飞翔意象,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的美国黑人民族的发展有着令人兴奋的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的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飞作为一个含义丰富、无所不在的意象,为莫里森执行着一项伟大的使命:诉说她的人生哲学,表达她对美国黑人的温情的关怀。奶娃从他的祖先那里继承了不同寻常的飞的能力。他朝自己的根每走近一步,就多了一份飞翔的本领。故事引用了所罗门飞回非洲的故事。奶娃精神上的质的转变从他到达沙理玛开始。当他听到一个黑人被杀却无人采取任何行动时,他大动肝火,而以前他对这种事情并没有感到愤慨;当他再次听到那些山洞、树林和耳环的故事时,他觉得这些故事真实可信而以前他听派拉特姑妈说这些故事时总感觉到像是听天方夜谭,似乎发生在另一个世界或另一个时代。他对自己的反应感到莫名其妙。站在这块所罗门曾经腾空而起的土地上,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融入其中。这些就是根的力量,他终于和自己的根接轨了。家的感觉唤醒了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来自何方,该走向何处。沙理玛也是奶娃反抗之路的里程碑。在此之前,他是在金子的诱惑下无意中走上寻根之路的。在此之后,他的反抗逐渐进入有意识的抗争,直到最后那一跳让他像凤凰浴火般在身心上彻底地脱胎换骨。
歌谣分析
“所罗门之歌”出现的场景和作用
在这部作品里,“所罗门之歌”是一个重要人物彼拉多爱唱的一首歌,唱的是关于所罗门的故事。这个所罗门是指男主人公“奶人”的曾祖父黑人所罗门,他是白人买来的奴隶,相传他能够飞行,为了逃离奴役,他留下妻子和21 个儿子,独自飞回非洲。在作品中,这首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它连接起两条情节线索,也勾连着多重意义。它既与主人公的成长密切相关,体现着引导主人公精神成长的价值,同时,它又是历史与传统的载体。这里,先来看看“所罗门之歌”出现的场景和作用。“所罗门之歌”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虽然它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都处于重要的时间或空间中,并都与主人公“奶人”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出现在一次预示性的场景中,这一场景暗示了“奶人”与飞行的关系;也为“奶人”后来去南方寻找先辈足迹、懂得歌词内容、理解飞行的真正意义埋下伏笔。在第一章第六页,作品开篇不久,正是主人公“奶人”出生的前一天,保险公司收费员史密斯站在楼上正要飞行(自杀);在楼下的大街上,“奶人”妈妈临产前的阵痛开始发作;此时,“奶人”的姑姑彼拉多出现,以洪亮的女低音唱着“啊! 甜哥儿飞去了/甜哥儿走掉了/甜哥儿掠过天空/甜大哥回家了”,并预言孩子将在第二天出生。史密斯先生没有飞起,却重重地摔死了,第二天出生的孩子就是“奶人”,他从小抑郁,“史密斯先生蓝色的绸翼一定给这孩子留了点印象,因为当这孩子四岁时发现了史密斯先生在世时所发现的那件事实——只有飞鸟和飞机才会飞——从此他便对自己丧失了一切兴趣”,“没有这种天赋的生活使他悲哀”。彼拉多唱起“所罗门之歌”,首先是对史密斯飞行的反应,尤其是在彼拉多第二遍唱起时,这时史密斯刚刚摔死,她只唱两句歌词:“啊甜大哥飞去了/啊甜大哥走掉了”,与第一遍出现的四句歌词相比,这时少了两句,其中的“甜大哥掠过了天空/甜大哥回家了”两句歌词的消失,恰与史密斯此时死去的气氛相一致,没有了飞过天空的轻快,回家的快乐,而更多的是人消失后的无言哀伤。其次,从“奶人”性格的发展来看,“所罗门之歌”所渲染和烘托的气氛,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并为人物最终的精神探求埋下了伏笔。再次,作者借此点明了飞行主题,飞行主题与“奶人”性格和精神成长密切相关,为作者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所罗门之歌”第二次出现是在彼拉多家中。12岁的“奶人”不顾父亲的禁令来到姑姑家,姑姑一家人摘着黑莓唱起了关于所罗门的歌谣。这一家人唱歌时的和谐以及歌唱本身,都是彼拉多所代表的不同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此时的彼拉多与出现在大街上的彼拉多有所不同,她不仅仅是作为孩子的姑姑出现,更重要的是,她是在她自己的家里,并与家人和体现她价值的家什物件一起出现。彼拉多的家是一个独特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的衣食住行、家人关系、生活理念与“奶人”所属的空间截然不同。从“奶人”的性格发展来看,彼拉多的家是少年“奶人”成长空间的拓展,这一场景把“奶人”引入到他的精神领路人彼拉多的身边,并使其感受到了在自己家中从未体会到的放松、温暖、关怀和爱。彼拉多表现出关爱、责任、关注人与人关系等等品质,这为“奶人”今后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动力,“奶人”对彼拉多的亲近,也是他后来理解歌词、掌握真正的飞行诀窍的铺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所罗门之歌”在第二章的又一次响起,确实是其重要性在作品中的显现,是“所罗门之歌”和作品的主旋律在一个更深厚的背景中得到较全面的展示,同时歌词也比较完整,正与此相配合。“奶人”来到弗吉尼亚边远乡村是为了寻找彼拉多的金子,结果却变成了一次寻访祖辈们历史的心理历程。在偏僻的乡村沙里玛尔,他听到游戏中的孩子们吟唱“所罗门之歌” 。此时,他才顿悟了“所罗门之歌”的内容——曾祖父的故事。懂得了歌词,他才开始真正解答了祖父母的身世之谜,最终实现了南行的真正目的,而就是在这一寻找过程中,他的身心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达到了精神上的真正成熟。在这里,是“所罗门之歌”帮助他完成了转变,同时,歌声也是时空的跨越,是传统的延续,是后辈们对先辈们的记忆,这又恰与作品的题词相对应。作品题词为“献给爹爹——让父亲们得以飞升,孩子们得以知道他们的姓名” 。这种吟唱就是孩子们记住父辈们历史的一种方式,“奶人”理解了歌词的内容,也明白了歌唱的意义。总之,从“所罗门之歌”出现的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作者经过精心设计,使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它起到了在寻找金子和寻找祖父母身世两条线索间连接和转换的作用,同时,它与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息息相关,揭示了飞行主题、成长主题,蕴含多重意义。所以,从以上几方面来看,“所罗门之歌”具有的内容和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了作品的一个重要框架,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层次和空间。飞行的多种含义与“奶人”的“断奶”飞行这一重要主题与“所罗门之歌”紧紧联系在一起,而飞行也是“所罗门之歌”表现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真正的飞行,这正是莫里森希望通过“奶人”的成长来揭示的。通过对“奶人”成长的描写,莫里森思考飞行所具有的多种含义的,并通过他的选择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飞行这一问题。
在小说中,通过这首歌谣和作品中具体场景、隐喻、传说等的结合,歌中的飞行具有四种含义。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吟唱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也不一样,自然,表现出来的心境也各有不同。一种飞行是歌中所指的人确切地飞走了,他从白人的重压下自由地逃离,飞回到故乡非洲,这种飞走了强调的是离开的自由,回家的欢欣,但是,它只存在于传说中。第二种飞行是如同“奶人”爷爷被白人残酷杀死,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飞走,这种飞走强调的是所抛下亲人的困境,因为留下的人不得不在令人窒息的棉田中劳作、挣扎。三是作为父亲(或男性)对妻子家人(或女友)爱的淡漠、消逝,在吟唱者(女性)看来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飞行(飞离)。第四种是彼拉多的飞行,在作品结束时,“奶人”领悟了彼拉多的飞行奥秘,“现在他知道为什么他这么爱她了。不用离开这片土地她就能飞起”。彼拉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切关注、她的爱与对责任的承担、她生活的能力和勇气等等,使得她虽然没有飞走,但是达到了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这部作品重点描写了黑人男青年“奶人”的成长,而他的生活又与“所罗门之歌”飞行具有的多种意义密切相关,他的成长也与飞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对真正意义上的飞行的理解是其精神成长的标志。32岁前的“奶人”在性格方面有几个特点。一是自私、冷漠。他没有爱过任何人,没有“帮助过什么人干活” ,就连他的母亲、姐姐也得不到他帮助。他就是在梦中发现母亲面临危险也不去救助,这是他冷漠自私的写照。在爱情上,他一度迷恋过哈加尔,而一旦哈加尔狂热地爱上了他,他就觉得乏味了,称之为“第三杯啤酒”,既不是“喝下去心里舒服得几乎要流泪的第一杯”,也不是“扩大了第一杯的美滋滋的感受的第二杯”,而是“之所以把它喝下去只是因为喝了对你没有什么害处”的第三杯,他把女人视为满足自己的物品而已,最后竟狠心地看着哈加尔毁灭。“奶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生活失去了冲动和欲望,一切在他看来都无聊、令人厌倦,而这也是他性格前一个特点的深层原因。4岁时,当他发现自己不能飞行,只有飞鸟和飞机才能飞行时,“从此他便对自己丧失了一切兴趣”,“几乎就好像他不相信有什么将来似的” 。到了29岁时,“无聊,开始像是一点轻微的感染,而现在却已浸透了他的身心”。“没有什么是他特别追求的,要为之冒什么风险,为之而牺牲一些自己的方便的”。这个特点与前面一个特征互为表里。“奶人”性格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就是懦弱与逃避,他不愿为任何事承担责任,用冷漠来逃避一切。在他看来,如果定居的密执安处于种族冲突、黑人遭到压迫的时期,他也可以买张飞机票逃离。他为父亲工作,得到朋友吉他的照顾,接近彼拉多,实际上都是“仗着某一个使人发怵的人的力量而使自己过得很好”。他不爱家人、朋友,可是他又离不开他们可以提供的一切,享受着一切并视为自然。他的绰号“奶人”就是他的依赖性的最好象征。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互相纠缠在一起,一直到他31岁。为了寻找金子,他踏上了南行的旅途。而结果,这一次寻找物质财富的旅程却变成了一次真正的寻根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精神得到洗礼,最后才真正断了“奶”,走向了成熟。在“奶人”性格、精神转变中,几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更重要的是,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又与几个具体地方和时间(物理时空)的推进联系在一起,它们在转变发展中一层一层地递进,逐步深入。从空间上来说,“奶人”是越来越深入南方,离家族的根便愈来愈接近;从情绪、思想(心理时空)来说,“奶人”受到的冲击也是越来越大,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洗礼后,他最后终于迎来了精神上的新生。当他听到孩子们唱起关于所罗门的歌谣时,他终于顿悟到这就是关于自己曾祖父一家的歌谣,是歌谣让他知道了自己与沙里玛尔——文化传统代表的联系,知道了自己与祖辈们的联系,知道了祖辈们、父辈们的历史和命运,知道了自己面临的一切并做出了选择,是歌谣帮助他实现了认识的最后飞跃,走向真正成熟,彻底“断奶” 。此时的歌谣,代表了非洲裔黑人的传统,是主人公身份认同的依据和资源,理解它意味着找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并最后认识到了何谓真正的“飞行”,而不是“逃离” 。所以,在小说结尾,“奶人”飞离所罗门高地,象征性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复活,以及与传统(祖先的过去)的紧密联系。摆在“奶人”面前的问题,实际上是摆在每一个黑人面前的问题,如何面对遭受奴役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痛苦、甚至扭曲的心灵,如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过上自由、开朗的生活,实现真正的飞行,这些问题也是黑人精神、黑人青年成长与黑人历史、传统的关系问题。“奶人”的选择是作者给予的直接回答。同时,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对他的选择予以了强调突出,比如朋友吉他、父亲梅肯等等。这两个人代表了两种极端,前者眼里只有黑人男性的利益,陷于见白人就杀的病态复仇中;后者拼命地积攒财富,长成了一幅白人心肠。如何防止历史伤害再以一种狂热的形式蔓延,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黑人被奴役的历史及其苦难的问题。对此,莫里森明确表示了对吉他和梅肯的否定,认为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在继续遭受着历史阴影的折磨,是伤害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如何摆脱偏见和伤害,黑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如何在人生自由不受威胁(即不必飞回非洲)之后,从仇恨中解脱,过上乐观开朗的生活,同时建立起两性间的和谐关系,作者通过“奶人”的变化给予了明确答案。摆脱掉种种虚弱、自私和软弱,才能驭风而飞,这才是真正的飞行。作者通过对飞行几种含义的揭示,既展示了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记忆,又阐释了现实和历史的关系,其中,歌谣是连接的纽带。
此外,“奶人”自身的经历以及他与飞行的关系也使他成为非洲裔美国黑人男性的代表,他的身上浓缩了几代男性的经历和特征。“奶人”来到南方寻觅金子, 实际上是寻找祖辈(父系)留下的财产,金子既引出了祖辈(父系)的精神财富,也是祖辈(父系)精神财富的象征,几代男性间的联系得到了强调。此外,他的一生涉及到飞行的多重含义,这样,他既表现了祖父也体现了父亲的特征,表现了黑人男性文化和心理的继承性。在此,歌谣既成为黑人男性精神特征的象征,也是其绵延古今、未受挑战的状态的体现。通过他的成长经历,莫里森回顾了非洲裔黑人男性的精神特征,对其在两性间采取逃避策略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而通过“奶人”对“飞行”含义的最终选择,莫里森寄托了她对美国黑人男性的希望,对黑人男女两性间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所罗门之歌》是一首献给父亲的歌,莫里森称自己的写作是“为了让爹爹得以飞升,孩子们记住他们的姓名” ,这一题词表达了莫里森的内心希望,她的写作如同书中的歌唱一样,是历史和传统的承载,是现实和困境的反映。但是,莫里森要实现的并不至于此,她还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现实的阐释,表达了作为女性的自己对父辈代表的历史的认识和对后辈们的期望。这部作品主题的体现者就是“所罗门之歌”,它在众多故事、人物中穿插,如同主旋律在缓缓奏响,最后达致高潮。它的引入和穿插使得作品的层次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又借用了《旧约》中《所罗门之歌》的篇名和内容,以此作为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形成对照,为黑人的“所罗门之歌”赋予了基督教传统般的神圣地位,是对黑人文化历史悠久性和重要性的比拟。而黑人“所罗门之歌”虽与《旧约》中的《所罗门之歌》不一样,记录的是痛苦、分离,但后人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启示,理解了飞行的真正方法和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它也堪称黑人的《所罗门之歌》。通过它,作者表现了对黑人女性遭受不幸的同情,同时,更表现了对她们的付出、坚韧和宽容的骄傲和敬佩,丰富了对黑人传统、历史的理解,所以,我们也可以称这部作品为黑人女性的《所罗门之歌》。
社会评论
托妮·莫里森小说展现的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美国非裔族群生活与斗争的画卷。这画卷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显示着鲜明的黑人生活的风格,充分表达了美国非裔族群生活的复杂性和民族性。自黑奴史伊始,黑人民族被迫离开养育自己的非洲,便开始了文化的被剥夺过程。即使在奴隶制被废除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黑人文化仍在遭受着异文明的不断侵蚀。莫里森意识到,在种族歧视强烈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和命运并不能依靠对白人文化的认同来挽救,也不能靠以暴治暴的复仇式对抗来调解,黑人只有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挖掘善待人生、善待社会的精神遗存,摆脱自卑的精神枷锁,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才能在异质文化冲突中找到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恰是小说《所罗门之歌》为追求更新、发展的黑人种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所阐述的一个生存之本:黑人不必梦回非洲,黑人更应该在自己立足的土地上寻求飞行!
——刘婷、杨大亮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