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英国2003年彼得·韦伯执导电影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由彼得·韦伯执导,奥莉薇亚·黑特理德编剧,斯嘉丽·约翰逊科林·费斯主演的爱情传记电影,于2003年9月7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少女葛丽叶是画家的女儿,由于父亲失明而家道中落、食不果腹,母亲只好让她背上简单的行李,到富人家帮佣。于是,葛丽叶来到了画家维梅尔家。在这个看起来富有的家庭里,维梅尔与妻子、岳母和六个孩子过着安定体面的生活。但事实上,这不过是繁华的外表。维梅尔怀孕的妻子嫉妒成性,完全不理解丈夫的艺术,甚至不被允许踏入他的画室一步;而主掌家务的岳母则威严又难缠。在这个母系社会的家庭里,维梅尔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外人。然而这个家庭的全部生活来源却都要靠他的作品换来,于是,正处在创作盛年的维梅尔不得不屈从于一位赞助人的支配,画一些受欢迎的作品。这样岳母才可以继续在家中趾高气昂,妻子才能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
葛丽叶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但仍不断遭到呵斥,甚至连孩子们都可以随时随地欺负她。葛丽叶默默忍受着一切,直到有一天,她走进了维梅尔的油彩世界。她每天都会小心翼翼地打扫他的画室;安静、深情而专注地凝视着他的每一幅作品。为了避开尖刻的女主人的猜嫉,她不惜凌晨为维梅尔调配颜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葛丽叶被维梅尔的工作深深地吸引了,而维梅尔也发现了葛丽叶所拥有的极高的艺术天赋,葛丽叶能够理解他的画要表达的内涵,而不是像他的妻子那样对艺术一窍不通。葛丽叶开始协助维梅尔画画,给他提供意见并激发维梅尔的许多创作灵感。慢慢的,两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维梅尔过去曾经因为出轨而导致和妻子的关系紧张。妻子愈发歇斯底里、疑神疑鬼的状态使他行事变得无比谨慎和压抑,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他对葛丽叶的态度也如此,隐忍、害怕抗争、不知所措,以至于最后选择了沉默。在赞助人的要求下,维梅尔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画葛丽叶了。葛丽叶知道自己永远没有机会真正靠近这个她心仪的男人,于是她同意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信息来源:)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的创作起源来自于17世纪荷兰绘画家杨·维梅尔的同名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被杨·维梅尔的艺术风格所吸引,于是将杨·维梅尔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成同名小说。英国导演彼得·韦伯看到崔西·雪佛兰的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后,就决定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取景布景
为了获得实地感,制片组不仅将外景地选在杨·维梅尔的生前居住地荷兰台夫特,还在当地搭建布景。在荷兰台夫特出生的本·范·欧斯成为了负责影片置景的人选。作为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地,维梅尔的家在总体布局上类似于舞台的固定封闭空间,每间屋子都与外面的走廊相连。
制作发行
幕后公司
上映日期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作为一部卓有洞见的艺术电影,影片弃置了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小故事、小人物和小情调,但观众却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风貌。影片中的每个镜头都仿佛古典主义油画一般唯美精致。虽然影片的叙事层面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在处理视觉造型上,无论是场景的设置,家具的摆放,还是人物的服装发饰,以及画家作画的工作过程等等,在银幕色彩的呈现上都非常写实,因此该片是将古典主义色彩风格体现的非常到位的作品。(《当代电影》、《大众文艺》评)
影片采取双线并进的散文式叙事,对葛丽叶艺术感悟力的表现是通过逐层深入的方式展开,而与葛丽叶艺术感悟力递进并行的是她与画家情感的逐步升华。在一场名为“抿纸唇瓣”的戏中,导演通过一组正反打镜头,用同一动作的重复造成空间的凝滞和时间的延宕,从而将情绪推向高潮。在随后的一场名为“穿耳洞”的戏中,一系列动作的设置实际象征着画家对少女的肉体占有。这场戏不仅隐喻了女主角从少女成为女人的完整过程,还让全片至此达到情绪的颠峰。(《当代电影》评)
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可以看到导演彼得·韦伯对于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画派所特有的色彩语言的纯正把握。导演用动态的记录方式,将故事以一种宁静和不经意的自然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此外,影片在将色彩语言的表现发挥至臻的同时,在情节的预示、画面色彩以及色调隐含的象征之间也取得了完美的统一。(《电影文学》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1 00:43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