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拼音:dà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说文解字》籀文,古字形从異(异),𢦔(zāi)声。“戴”本义指顶在头上,泛指把东西放在头、面、颈、手等处;又引申为“尊崇、爱戴”。
文字源流
“戴”在小篆中写作图2,《
说文解字》认为它是一个形声字,左下从“異”表义,右上从“𢦏(zāi)”表音。《说文解字》另外还收录了一个籀文“𢨇”(篆文作图1)。右上为“戈”字,段玉裁等人指出这个“戈”本来是“弋”字。“異” 与“弋”古音声、韵并同。古文字中“弋”“戈” 形近互讹的例子极多。《说文》籀文虽是讹变之形,但基本上保存了古字的结构。“戴” 后来转入“之”声,声旁由“弋”变成了“𢦏”。当代所能见到的出土文字材料都是汉代以后的,都是从“𢦏”声的形声字了。
“戴”的形旁“異”,甲骨文写作图A,其字形像把某个东西戴在头上或顶在头上。“異”在当代是“异”的异体字。许多学者认为,“異”就是“戴”字,“異”和“戴”本来就是一个字。按古文字形、音、义,“戴”与“異”都有密切联系。形:“戴”中有“異”;音:“戴”上古音在之部,“異”上古音在职部,
阴入对转;义:两字均含顶戴或承载之义(按《说文》则同有分义)。依据文字学形、音、义相关为同源字的原理,则“戴”“異”同源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戴”的本义是以首承物或者通俗地说是用头顶物。《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说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负着、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这一人工运物方式,在当代许多民族中仍有保留。由加在头上扩大范围使用,可获得泛化表达,如戴眼镜是加在面上,戴耳坠是加在耳上,戴围巾是加在颈上。《说文解字》“分物得增益曰戴”的解释,其实是“戴”字进一步泛化之义。
“戴”由顶在头上引申为尊奉、推崇。如《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现代汉语表示这一意思的还有“拥戴”“爱戴”。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戴—带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在作动词时意义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
“带”是“随身拿着;携带”的意思,如:带行李、带工具、带干粮。“戴”多用来表示把物品放置在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的身体某一部位上,如:戴帽子、戴花、戴眼镜、戴红领巾。总的来说,所“戴”之物与身体部位的结合比“带”更紧密。例如:“犯人戴着一副手铐进来了。”“警察带着一副手铐进来了。”这两句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異部】
分物得增益曰戴。从異𢦔聲。
𢨇,籀文戴。
说文解字注
“分物得增益曰戴”注:《釋訓》曰:“蓁蓁,孽孽,戴也。”毛傳云:“蓁蓁,至盛皃。孽孽,盛飾。”是皆謂加多也。引伸之,凡加於上皆曰戴。如“土山戴石曰崔嵬”,“石山戴土曰□”是也。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釋山》或本“石載土謂之崔嵬,土載石爲砠。”謂石載於土,土載於石則與毛傳不異也。《周頌》:“載弁俅俅”,《月令》:“載青旗”,皆同戴。
“从異,𢦒聲”注:都代切,一部。
“𢨇,籀文戴”注:弋聲,𢦒聲同在一部。蓋非从戈也。
广韵
都代切,去代端 ‖ 弋聲代部(dài)
戴,荷戴。又姓,出濟北,本自宋戴穆公之後。《風俗通》云:“凡氏於謚,戴、武、宣、穆是也。”都代切。一。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戴
古文:𢨇
《
唐韻》都代切。《
集韻》《
韻會》《正韻》丁代切,並𪒴去聲。《説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廣韻》:荷戴也。《書·大禹謨》:衆非元后何戴。《孟子》: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又《爾雅·釋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過丘南,若爲道負戴。
又值也。《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值也。《爾雅·釋地》:戴日爲丹穴。註:值也。疏:值日之下,其處名丹穴。
又《謚法》:典禮無愆曰戴。《左傳·隱三年》:其娣戴嬀生桓公。註:戴謂謚。
又姓。出濟北,本宋戴穆公後。
又或作載。《禮·月令》:載青旂。《詩·周頌》:載弁俅俅。《音義》:如字。
又與戴同。
又《韻會》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隱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戴。註:戴國,今陳留外黄縣東南有戴城。《釋文》:戴音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𢦏”从上、右包围“異”,底部“異”高“戈”低。“土”下横从左上格延至右上格,左低右高。“異”,“田”居横中线部位,中间短横在横中线下侧,竖笔与上“土”竖笔垂直对齐;“共”的右侧均抵竖中线。“戈”,㇂(斜钩)起笔高收笔低撇笔从横中线上侧起笔撇向“異”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