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纱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主要运用于苏绣。属于纱绣的一种,又称“穿纱”,北方名“纳纱”、“纳绣”。以素纱为绣底,用彩丝绣满纹样,四周留有纱地。用色依花样顺序进行,内深外浅或外深内浅均可。适宜绣制实用绣品中的被罩、床毯和欣赏绣品中的人物服饰等。
刺绣步骤
戳纱是一种苏绣的传统针法,在满是细小网格的纱绢或筛绢上,艺人绣制作品时依照图案要求,在网格上点出格数后按格出针,用长短不一的线条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和苏绣的其他针法比起来,戳纱具有立体感强、装饰效果明显的特点。由于这门技艺的传承缺少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如今人们能见到的戳纱绣品实物大多制作于晚清民国期间,比如清朝官服上的“补子”、日常使用的眼镜套、镜面套、荷包等。
利用纱地按格数眼进行,用长短不一的垂直线条,有规则地参差排列成各种图案花纹。花纹变化较多,有芭斗纹、桂花纹等。以芭斗纹为例。起针于纹样边端第一眼,跨过七个眼落针,第二针与它并列。第三、四针与第一、二针上下参差三个眼。第五、六针与第一、二针同格,以后类推。到纹样渐狭处,可按纹样需要将线条缩短,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绣时绣线要退松,纱眼要清楚,切忌将纱眼堵塞。
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中国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纳纱工艺一般用在宫里后妃们夏日穿着的服饰上,纱质的面料通透挺括,穿起来凉爽舒适,而上面的纳纱绣,又处处显示了宫廷服饰精细考究、时尚华丽的特色。另外,文武官员所穿官服胸前的补子通常也是用纳纱工艺绣制的。
七十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曾经创新出40多种戳纱花样。1981年,研究戳纱针法图案三百幅获苏州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由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 。然而,由于工艺复杂等原因,做这种绣法的人越来越少。李娥英的同事范芷芸从刺绣研究所退休后精心钻研戳纱技艺,创作了《牡丹》戳纱艺术品。范芷芸的媳妇邱桂珍也加入进来,并且青出于蓝。邱桂珍创作的和合二仙、祝枝山书法、吉祥富贵还作为山花奖参展作品,受到同行的肯定。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7 18:30
目录
概述
刺绣步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