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学标(1742—1824),字翰芳,号鹤泉,
太平县泽国(今温岭市泽国镇)人。清
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二年,掌教县城鹤鸣书院。次年,应曲阜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四十六年中进士。五十九年,任河南涉县知县,一度兼理林县,捐俸钱疏浚境内任公渠。在任13年,体察民情,治有政声。因得罪学使鲍某罢官。嘉庆十八年(1813),出任宁波府学教授,后历任杭州紫阳、崇文诸书院讲席。
博通经史,尤精声韵训诂之学,著作丰富。《汉学谐声》24卷,集30年心血而成。此书上溯《说文》,引证古读,末附《说文考补》3卷,李慈铭评此书“辨正二徐(徐铉、徐锴)及孙缅《唐韵》之误,征引经籍传注,精确为多”。
戚学标,字鹤泉,太平人。幼从天台
齐召南游,称高第。高宗巡江、浙,学标献《南巡颂》。 乾隆四十五年,成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县苦阔布征,学标请于大府得减额。权林县,有 兄弟争产者,集李白句为《斗粟谣》以讽,皆感悔。性强项,多与上官龃龉,卒以是罢。后改宁波教授,未几归,从事撰述。
精考证,著《汉学谐声》二十三卷、《总论》一卷。用《说文》以明古音,谓六书之学,三曰形声,声不离形,形者声之本也。而声又随乎气,气有阴有阳,故一字之音,或从阴,或从阳,或阳而阴,或阴而阳,或阴阳各造其偏。昔人知其然,故但以某声者明字音所出,以端其本。以读若某设为譬况之词,使人依类而求。即离绝远去,而因此声之本以究此声之变,无患其不合。《说文》从某某声,从某某亦声,从某某省声,从某读若某,从某读与某某同,并二端兼举。声音之学,莫备于此。后人惑于徐氏所附孙愐音切,不究本读,而一二宿儒言古音如吴棫、陈第、顾炎武、江永之流,亦第就韵书辨析。不知《说文》形声相系,韵书就声言声;《说文》声气相求,韵书祗论同声之应。其部居错杂分合,类出肊见。学者苟趣其便,衷于一读。且狃于平上去入之界之不可移易,谐声之法废,而《说文》之学晦矣。其书论声一本许氏,由本声以推变声,既列本注,旁搜古读以为之证。末附《说文补考》二卷,多辨正二徐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