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弹道导弹
战略性远程武器
用运输机在空中发射战略弹道导弹,好像有点匪夷所思,不过,俄罗斯正在进行的一项利用运输机发射运载火箭的研究,却很快引起了各国军事专家的关注,因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弹道导弹发射。从空中发射战略弹道导弹既是躲避战略核打击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应对弹道导弹防御的有效方法。人们之所以对这种貌似和平应用的研究计划心存戒心,主要是因为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曾研究过这种空基型弹道导弹。
发展
战略弹道导弹的机动发射一般可以分为地面机动、水面机动、水下机动和空中机动四种。空中机动发射方式与其它几种相比,具有发射费用低,准备时间短,机动性、隐蔽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因此美苏在战略导弹发展过程中都曾试图开发这一技术。但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使发展过程一波三折。
空地阶段
运输机发射的美国“和平卫士”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弹道导弹数量相对于美国开始逐步占据优势,可以对美国战略核力量实施全面覆盖性打击。于是提高在研导弹的机动生存性,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这时,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对正在改进的“民兵”导弹进行空射部署的设想,波音公司首先提出了一种“巡航弹道导弹”的设想:这一方案是将密闭在容器里的“民兵”3导弹放在现有的“民兵”地下井里,容器内的导弹固定在一个飞行平台上,平台的翼面折叠在导弹周围。接到报警后,用冷发射方法将容器弹出地下井,借助固体助推器把容器送上大约6000米高空,然后抛掉容器,容器内飞行平台的主翼和尾翼展开,随之涡轮风扇发动机起动,平台带着“民兵”3导弹作亚音速巡航飞行,飞行时间可持续12小时。在这期间,导弹可随时从空中发射出去。解除警报后,导弹可以回收,可再次使用。在波音公司提出的巡航弹道导弹方案中,飞行平台的总质量约为50吨,其中固体助推器约18吨,巡航用燃料约13吨。飞行平台的翼展为24-27米,总长21米。可以看出这种方案成本不菲,而且巡航时间有限,因此军方并不看好,于是又提出了利用运输机空中发射的方案。
美国空军1974年首次在C-5“银河”运输机上发射了不带弹头的“民兵”导弹,验证了飞机发射弹道导弹的可能性。这一技术虽然虽终没有采纳,但是为以后的MX“和平卫士”导弹和空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部署MX导弹时,军方再次提出了空中巡航方案。携载MX导弹的飞机,平时停在跑道上,常备不懈;危机时作空中巡航,待命实施导弹的空中发射。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计划,首先使用C-5运输机,先装备10架,每架飞机携载1枚MX导弹:最终以续航能力强的“大鸟”取代C-5。“大鸟”飞机每架携载1枚MX导弹,巡航速度为185.2千米/小时,巡航高度为1500米,续航时间为2~5天。MX导弹从飞机上投放出来后,在空中成垂直状态,然后点火发射。
空中巡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反应灵活,生存能力较强。但由于飞机巡航成本高,空中精确定位困难,对苏联潜地导弹的反应时间太短,且与美国当时的预警能力不太适应,因此美国国会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一方案。
轰炸机装的苏联“矛隼”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民兵”3的改进和MX导弹的部署,美国弹道导弹打击精度大幅度提高。苏联为了提高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开始大力发展各种机动部署方案,空中机动部署就是其中一种,为此,苏联南方设计局提出了空基“矛隼”型导弹系统方案。
空基“矛隼”方案计划用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图-16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采用内置式装载,一次最大可以载2枚导弹,在超音速下完成导弹与载机的分离,这样可以提高导弹的初始速度,节约燃料。苏联为此还专门开发了“矛隼”弹道导弹。该弹长10.7米,直径1.6米,射程7500千米,有效载荷1.4吨,携带6枚分导式子弹头,精度(CEP)600米。导弹投放3秒后,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然后,制导系统开始工作,该导弹采用天文坐标方位仪确定初始位置,然后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读取导弹速度和精确坐标。可见,该导弹对航天系统依赖较大。
苏联南方设计局从1983年7月开始,到1984年12月对“矛隼”方案进行了论证,并完成了草案设计。但该方案由于技术难度过大和经济拮据,而被搁置。
空天阶段
战略导弹空射计划屡受挫折的同时,美国开始将类似技术用于反卫星导弹的研制上。1975年,美国波音和麦道等公司开始研制一种由飞机挂载的空天反卫星导弹。它由两级固体火箭和动能杀伤拦截器组成,弹长5.43米,弹径0.5米。翼展0.75米,采用惯导 红外自动寻的制导方式。动力装置的第一级采用波音公司近程攻击导弹(SRAM)固体发动机的改型,第二级采用沃特公司的“牵牛星”Ⅲ型固体发动机。按照设计,装载反卫星导弹的F-15接到攻击命令后,由地面支援装备装定目标数据,在程序导引下,按预定时间进入发射区域后加速,然后转入陡直爬升飞行。当爬升到10-15千米时,导弹飞离母机,靠第一级火箭推升至大气层外缘,然后再用第二级助推火箭推近至目标。根据卫星的不同轨道,飞机可在水平直线、亚音速飞行状恋下发射导弹,也可在爬升、加速到超音速状态下发射。上世纪80年代末,美空军用推力更大的“潘兴”2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代替了反卫导弹的第一级,将作战高度提高一倍。
1984年,美国对该系统进行了两次试验,但都没有成功。1985年10月13日进行的试验摧毁了轨道高度555千米的报废卫星,以后计划在1986年再进行几次试验。但不久美国国会重申禁止试验反卫星系统,这迫使美国空军不得不取消了以后的发展试验,使该计划无疾而终。
这一时期,苏联也利用米格-31战斗机进行了类似的反卫星武器发射试验。传闻苏联1987年进行了一次此类空间发射,但飞行器未能进入轨道,落到了太平洋中。
空射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美苏都意识到相互摧毁数遍的战略态势没有任何意义.于是都主动部分放弃了原有的一些大型军事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经济意义的民用项目。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苏联的解体使空中发射技术的军事意义大为降低,于是,美苏(俄)都开始研究将这一技术用于民用目的。
美国用B-52托起“飞马座”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座”为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全长16.9米,直径1.27米。翼展6.7米,采用飞机下挂式空射方式。早期“飞马座”载机为B-52轰炸机,运载火箭吊挂在机翼下,后来又用L-1011运输机改装成载机,火箭也改为吊挂在机腹下。发射时,L-1011将火箭载到约12千米的
海洋上空后进行投放,火箭水平自由下落5秒后启动第一级发动机。1990年4月5日,“飞马座”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在发展民用技术的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其军事用途。轨道科学公司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利用“飞马座”对弹道导弹发射进行过多次测试,以发展远程高速打击武器系统。1989年以来,“飞马座”系统的发展,已经证明是经济上可负担得起而又可靠的小型运载器。它可以将大约454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发射费用为2200万-2600万美元。该系统已经执行了30多次任务,发射了70多颗卫星。“飞马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空射运载火箭
苏联为安-124扯起“三角帆” 苏联解体前,委托曾设计了“矛隼”空射导弹的南方设计局设计一种空射运载火箭系统,该设计局利用“矛隼”开发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斯别斯号三角帆船”方案。该系统采用安-124CK作为载机,运载火箭由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两种改进的控制装置和一个整流罩配套而成。该项目在1989-1991年进行了草图设计,但由于苏联解体而没有最终完成。后来,乌克兰对南方设计局拥有的这一技术非常看好,于1994年投资研究从伊尔-76TD发射起飞质量18.5吨、运载能力200千克的空射固体运载火箭,在1996-1997年又研究用安-124为载机,以SS-24导弹二、三级为基础的“鹰”空射固体运载火箭。这些计划仍在进行,并寻求国际合作。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空射技术以民用为主,而月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空中发射卫星的技术实际与弹道导弹空中发射的原理和过程基本一致,只不过前者搭载的是卫星,后者搭载的是弹头而已。
发射技术
装载方式
按照火箭与运载飞机结合的方式来看,载机装载空射弹道导弹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挂载式、内置式、背负式。
挂载式呈将导弹挂在载机的机翼下或腹部,发射时先自由投放导弹.再启动火箭发动机。虽然这种方式的投放相对简单,但火箭的外部尺寸和形状受很大限制,会对飞机的气动外形造成一定影响,导弹体积一般不会太大。
内置式是将导弹置于载机的机舱内,发射时机舱打开,通过外力作用使导弹沿着机舱导轨滑出或自由投放。这种装载方式不会影响载机的气动外型,但火箭与载机分离后火箭的姿态稳定比较困难.分离过程对飞机的影响较大。这种方式适合体积较大但比载机小的中型弹道导弹,例如,苏联的“矛隼”采用轰炸机内置方式,美国的MX和苏联的“斯别斯号三角帆船”方案均采用的是运输机内置方案。
背负式装载方式是将导弹固定于载机的背部,发射时通过导弹运载器的机翼产生足够大的升力,使运载器同载机分离。背负式同下挂式一样,也存在对载机气动外形的影响.但对导弹尺寸限制不多,可以充分利用载机的运载能力。由于这种装载方式较为笨重,不易经常性巡逻使用,缺乏军事用途的灵活性,因此常用于民用航天发射,在美苏的航天飞机发射方案中均出现过这种装载方式。美国研制的Aitlaunch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日本研制的M-V改进型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分别采用波音747-400E和波音747进行背负式空中发射方案。
过程与难点
机载空对地弹道导弹一般采用水平投放形式发射.也就是当飞机飞到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在一定的高度上释放导弹,当导弹下降一定距离后,经过延时,弹上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启动,随后,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导弹.使导弹升高,并沿着预定的弹道飞向目标。
空中发射弹道导弹涉及到载机和导弹两个方面,而且发射过程在运动中进行,因此技术难度远比其它发射方式大。这也是这种发射方式具有巨大优势而又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运载难。弹道导弹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美国的“飞马座”全长16.9米,载机B-52长49米。苏联的“矛隼”导弹长10.7米,采用内置的载机图-160全长54米。俄罗斯乌克兰在研的空射运载火箭更大,火箭有效载荷达1吨以上。装载导弹后,飞机的飞行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采用外挂方式更是这样.这就要求载机必须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因此,一般由轰炸机携带的都是近、中程弹道导弹,像“矛隼”这样射程远的较少。
二是投放难。载机速度越快,投放高度越高,导弹和火箭的初始速度才越高,所需燃料也就越少。但是载机速度高、导弹重量大会对载机的承载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且在高空高速飞行中,投放大型导弹后,载机会突然变轻,使飞机面临失控的危险。此外,火箭发动机启动时的尾流和火箭飞行轨迹可能对飞机造成扰动,这些都将影响载机的安全性、
三是制导难。陆基弹道导弹在发射前都对发射点和目标点的大地坐标进行过精确测量,并将测量参数装定在导弹上,以控制飞行程序。采用空射方式,因无法确定飞机发射点的精确坐标,也就无法使导弹在进入弹道前获取准确的定位信息,这也是弹道导弹空射比陆射困难的重要因素。美国和苏联的空射弹道导弹几乎都采用了天文和卫星辅助的制导方式,以确定导弹起飞点的精确坐标,并在飞行中不断修正,以保证制导精度:这使空射弹道导弹对天基保障系统的要求高于一般弹道导弹。
优点
虽然空射弹道导弹存在种种技术障碍,但是世界军事大国仍然不遗余力地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甚至为了避人耳目,采用民用项目作为掩护,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发射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免遭首轮突袭,提高生存性 为了避免潜在敌人的战略栓打击,核国家都将各种方式的机动方案作为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科学家发展了装载在地面车辆上的公路、铁路机动弹道导弹,装载在水面舰艇或潜艇上的舰射或潜射弹道导弹。但这些运载工具的运动速度不高,而且一般为平面运动。对于大当量的核武器打击,这些载具只能靠捉摸不定的运动来回避。载具一旦,被敌核武器的爆炸区域覆盖,除非躲避在预设掩体内或利用铁路隧道等既有地形,否则也一样难逃厄运。虽然潜艇隐藏在水下,但海水可以将水面或水下的核爆炸以压力波的形式传递到潜艇艇体上,在一定范围内同样可以摧毁潜艇。另外,这些机动方式基本依靠导弹的远距离飞行打击敌国腹地的战略目标,而导弹射程的增加,无疑要增大导弹的体积,降低打击精度,提高导弹制造成本,延长飞行时间,降低打击突然性,使其被拦截的概率大大增加。
采用空中发射技术后,导弹载机可以在自己国家的防空区内任意巡航机动。即使巡航区遭到核打击,只要距离爆炸点不是太近,基本可以逃过被摧毁的命运(类似于飞机空中投掷核武器)。可以说这是目较少的兼备了机动和抗打击双重能力的校武器部署方案。
多方向攻击
理论上讲.采用空中发射技术的载机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起飞并可飞到敌国外围的任何方向,在高空任意发射导弹,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这无疑将成为现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梦魇,因为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无论是早期预警雷达还是主要拦截武器,都有主要工作方向。例如美国的地基中段防御系统(CMD)的雷达主要部署在格陵兰,拦截弹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
扩大导弹射程,规避条约限制 射程是衡量战略弹道导弹的重要指标,但也是军备控制谈判中重点关注的因素,因此大国的远程战略导弹部署往往受到国际条约的限制。采用空中发射方式可以使载机尽量靠前部署,以飞机的航程替代导弹的射程,这无疑可以弥补中短程导弹射程的不足,使其具备远程战略打击的能力。
减少发射燃料
洲际弹道导弹一般采用三级火箭的设计方案,其中第一级的体积和推力一般最大,因为它要将弹头和另外两级火箭送到空中预定高度。而空中发射方式可以省去这一级火箭。如果载机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发射,还可以使导弹火箭发动机在点火前就具备较高的速度,从而节省了发射燃料。例如,俄罗斯图-160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两倍音速,如果在该速度下投放“矛隼”导弹,就可以使导弹很快加速到原三级洲际弹道导弹一级火箭分离的速度。
此外,空中发射还省去了庞大的地面发射场,导弹的测控仪器等设备也可以安装在载机上,这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尤为重要,拜科努尔发射场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因此俄罗斯为使用该发射场,每年需要向哈支付大量的租借费用。如果采用空中发射,部分替代民用运载火箭发射或军用导弹的试验发射,就可以节省地面发射场的一般维护费用。据俄罗斯专家测算,从地面发射1千克有效载荷需2.5万-3万美元。在海上发射需7000~9000美元,而空中发射仅需5000-6000美元。可见,无论是运载火箭还是战略导弹,采用空中发射方式都是减少费用的有效途径。
导弹特点
弹体庞大,外形简单
弹道导弹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各种武器中,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与它相提并论。对地地导弹而言,一般弹体长10~30米,直径1~3米,发射重量几十至几百吨。其中,世界上最长的地地导弹已达到37米(苏SS-9),其次为36.6米(苏SS-18);弹径最大的导弹已达3.4米(ss-9),其次为3.35米(SS-18);发射重量 最大的导弹已达220吨(sS-18),其次为200吨(ss-9)。对潜地导弹来说,一般弹体长不超过 10米,因为太长就很难垂直装在潜艇里;直径不超过 2米;发射重量在12~30吨之间。其中,世界上最长的潜地导弹已达16.9米(苏ss-N-23),其次为15米(苏ss-N-20);弹径最大为2米(ss-N-20),其次为1.83米(苏SS-N-8和SS-N-18);发射重量最大为 60吨(sS-N-20),其次为57吨(美“三叉戟”Ⅱ)。在外形结构方面,弹道导弹通常为圆柱形结构,没有弹翼,发射时靠助推火箭垂直上推,火箭的推力就是导弹的升力,因此外形无需象飞航式导弹那样复杂。
射程远,速度快
世界上没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堪与弹道导弹相提并论。人们通常把1000公里以下的称为近程弹道导弹,把1000~3000公里的称为中程弹道导弹,把 3000~8000公里和8000公里以上的分别称为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近程弹道导弹一般不发展,地地中程导弹只有5个型号:美国的“雷神”、“丘辟特”、“潘兴”Ⅱ和前苏联的sS-4、SS-5;潜地中程导弹也有 5个型号:美国的“北极星”A1、A2,法国的 M1和前苏联的 ss-N-5、SS-N-6I。远程导弹洲际导弹型号较多,其中射程最远的地地洲际导弹可达16000公里(苏 SS-N-18Ⅲ),其次为 13000公里和12900公里(苏SS-24和SS-26);射程最远的潜地导弹为 11000公里(美“三叉戟”Ⅱ),其次为 9100公里(苏 sS-N-8)。弹道导弹由于利用空气稀少的高空和外层空间进行弹道平飞,所以空气阻力几乎没有,飞行马赫数可高达 13~14,甚至能达 20以上的超高速,这是任何其它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精度高,威力大
命中精度是弹道导弹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因为在战斗部当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把命中精度提高10倍,那么摧毁能力便可提高100倍!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通常用圆概率误差来表示,它的偏差量越小,说明导弹命中精度越高,美国在研制第一代地地弹道导弹时,射程虽只有2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居然达8000米之多;然而,第四代“潘兴”Ⅱ型 中程导弹射程1800公里,圆概率误差仅25米;第五代“诛儒”导弹射程远达11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却只有120米,可见其作战效能的提高是何等明显。打击威力也是弹道导弹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一般用TNT当量表示,即一枚100万吨级核战斗部爆炸时,它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地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的为2500万吨 (苏SS-9),其次为2400万吨(苏SS-18 Ⅰ);潜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为180万吨(前苏SS-N-20),其次为150万吨(前苏SS-N-23)。分弹头最多达14个(美“三叉戟”Ⅱ”)。其次为8~9个(前苏ss-N-20)。
发展历史
第一代导弹
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发展的美苏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从德国掠取的导弹专家和大批技术资料分别研制的“宇宙神”D、E、F,“大力神”I、“雷神”、“丘辟特”和ss-4、5、6型地地核导弹。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最大能达8000米。当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宇宙神”)。
第二代导弹
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I、“民兵”IA、IB 和“民兵”I,前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比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公里 (“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达560米(“民兵”Ⅰ),弹头威力最大1000万吨(“大力神”Ⅰ)。
第三代导弹
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I2和“民兵”皿MKI2A,前苏联的Ss-9Ⅰ、Ⅱ、Ⅲ、Ⅳ,SS-ⅠⅠ、Ⅱ、Ⅲ和SS-13。 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Ss-9、ss-11 Ⅱ),圆概率误差CEP最小为185~220米(“民兵”),弹头数量最多为3个(“民兵”、SS-ⅠⅠ),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ss-9Ⅱ)。
第四代导弹
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 MX导弹,前苏联的 SSl71、Ⅱ、Ⅲ,sS-l8 Ⅰ、Ⅱ、Ⅲ、Ⅳ,sS-l9 Ⅰ、Ⅱ、Ⅲ和SS-20。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投掷重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公里(SS-18Ⅲ),圆概率误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10个(MX和sS-l8Ⅳ),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SS-18Ⅰ)。
第五代导弹
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诛儒”,苏联的 sS-24、SS-25、sS-X-26和 ss-x-27。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220吨降到80吨(sa-24),象“侏儒”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13000公里(sS-24);圆概率误差CEP降至120米(“佛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10个(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10X35万吨(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侏儒”和 SS-25)和地下井及铁路机动(st-24)发射。
发展前景
虽然空射技术面临种种困难,使其发展一再遭遇挫折,但由于其与生俱来的巨大优势,使各军事大国对其仍念念不忘。
俄罗斯
“空中火箭计划”
为了发展空射火箭技术。俄罗斯从1997年开始启动“空中火箭计划”。研制之初是为了占领轻型卫星发射的国际市场,主要是出于商业考虑。根据俄罗斯当时的构想,“空中发射”系统可完成多重任务,比如:为低轨道通信卫星提供组网和补网发射;发射用于监测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环境状况的卫星;发射各类太空舱及完成其它太空任务。实施“空中发射”计划需投入1-3亿美元,该系统建成后每年进行10次发射,三年便可收回投资。若每月发射四五次,就可占据低轨道卫星发射市场近一半的份额。
该方案以改进的安-124运输机为载机,拟采用“飞行号”运载火箭作为空中发射火箭。“飞行号”为两级液体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安-124先将100吨重的空中火箭携带到10-11千米高空,到达预定点后载机尾部舱门打开,载机机身逐渐竖起。当达到一定角度后.依靠大功率活塞将运输发射箱以相对载机48千米/小时的速度推出。发射箱利用降落伞离开载机,随后运载发射箱与火箭分离,6秒后火箭的一级点火。2001年,俄空中发射公司改装4架安-124用于航天发射的申请得到俄政府的批准。俄“空中发射”项目负责人希罗博科夫不久前表示,研究工作已基本结束,预计将于2006年初进行首次空中卫星发射。
此外,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还利用冷战时期空基反卫星计划的研究成果,联合实施了一项“伊希姆”计划,目的是用米格-31发射运载火箭将小型航天器送到预定轨道。据悉,通过这种方法可将160千克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这一市场极具发展潜力,预计到2020年,国际小型航天器市场的总价值将达到15亿美元
美国
“快速反应空间运输”计划
除了前面提到的“飞马座”外,波音和锡奥科尔推进公司还在研制一种新型空射系统,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约为3吨。该系统正作为一个低成本军用系统来研制,可用于支援部署和补充低轨道通信卫星。增强美军战术反应能力。该系统是军民多用途的运载器,可以用于高超音速飞行研究、遥感和技术研发。美空军可能用它发射空间机动飞行器,这属于空军正在实施的“快速反应空间运输”(ORS)计划,因为美国一颗卫星的成本为500万美元,发射成本则要达到2500万美元,并且还得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因此空军急需推进“快速反应空间运输”计划,将运载火箭的准备时间,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缩短为几个小时或几天,同时大幅度降低其成本。该计划预计2014年投入运行。
“民兵”地对地战略弹道导弹
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对目标选择更灵活,命中精度高,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有三种型号,“民兵“Ⅰ型导弹,1960年开始研制,1965年装备部队。弹长17.55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33.1吨,战斗部威力为100至200吨TNT当量,射程11260千米,命中精度560米。
“民兵Ⅲ“导弹,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装备部队。前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末助推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35.4吨,携带装3个弹头的分导式多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7.5万吨TNT当量,射程9800至13000千米,命中精度185至450米。
其它国家
除了美俄外,乌克兰、法国以色列等国家也在开展机载空射火箭技术研究,这与这些国家缺少国家发射场有一定关系。乌克兰曾开展了多个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型号的机载发射技术研究,作过火箭1:1模型的挂飞投放试验,其技术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2001年4月11日,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宣布它耗资3亿美元,由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在两年内完成两种空射卫星运载系统。以色列的方案是以F-15重型战斗机为载机,在20千米以上的高空,以超音速状态发射运载微小卫星的固体运载火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5 08:46
目录
概述
发展
空地阶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