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生成是
军队作战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级状态到高级状态的跃迁和质变过程。它包含了
获取和
发展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
概念
战斗力包含了获取和发展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获取是指在现有的人、武器、体制编制等条件下,通过理论研究、军事训练、战争实践和
战斗精神教育等途径,改善人与武器的结合而提高战斗力。发展是指通过扩大军队规模、改善武器装备质量、组建新型作战力量和改变部队组织形态等途径,以增加新质而提高战斗力。新质战斗力主要指战斗力的新形态,这是以新型武器装备、新型作战组织、新型作战方式、新型作战理论为基础,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实现的,而不是部队名称、作战力量称谓的简单更改。
复杂系统论
自美国理论生物学家冯·
贝塔朗菲1937年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以来,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一般系统论到
自组织系统论再到
复杂系统论的过程。相应地,其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流变。
系统科学认为,军事系统是由人、武器和编制体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OCGS)。
●之所以是开放的,是因为战斗力是战争双方在对抗中表现出来的相对力量,任何一方不仅都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且还具有主动演变和进化的属性。
●说它复杂,是因为任何战斗力要素或作战单元都是“多体组合系统”,而且是一个
复杂自适应系统(CAS),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至于说
巨系统,是因为系统的组分种类异常繁多,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存在层次性结构,战斗力源自于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和作战体系,在陆、海、空、天、信(息)、心(理)多维广域作战空间,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
中介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按照
复杂系统论的观点,战斗力的生成源于军事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作战要素一旦通过某种途径聚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作战单元、人机系统或作战体系,就会产生大于要素独立状态下的战斗力,即结构力,而且结构力的大小将随着要素性质、融合形式和系统结构的改变而出现非线性变化。
“涌现”的思想源远流长。
柏拉图对作为“部分的总和”的整体与作为“来自于部分的实体,但与部分的总和不同”的整体,进行了严格区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命题,至今不断得到广泛验证。穆勒给出了“涌现”的三个判据,其中第三判据是:涌现特征不能由独立考察组分的行为中推导或预测出来。复杂系统论“圣菲”学派领军人物霍兰的命题是:“涌现——多来自少”。实际上,老子关于“有生于无”的思想,是对“涌现”现象最古老、最深刻的生成论表述。《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作为系统涌现性的万事万物的“有”,源于“道”这种“无”。“道生万物”的过程表明,整体的新质源于原本没有这种性质的部分。
从“涌现”原理可知,战斗力生成不仅要看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要素的分布、结构和相互关系。这是其一。
其二,一支军队能打什么仗和在特定样式下作战能力的大小,不能在作战要素独立状态下考察和度量,只要它们形成某种合理的结构,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效应。
其三,在
冷兵器、
热兵器时代,由于信号传递方式、距离和速度的限制,决定了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以及参战部队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即便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也无法形成“强耦合”。因此,结构力往往被忽略,战斗力可近似看成是作战要素效能的线性叠加,数量规模的扩张和原有结构的复制在战斗力生成中占主导地位。但到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平台的诞生和发展,这个局面就被彻底打破了。
重心转移
体系作战能力关注的是战斗力要素性质与结构的优化,其核心是新质战斗力的生成,这就必然导致战斗力生成重心的转移。
转移之一:从关注数量规模到关注战斗力要素的性质和质量。
转移之二:从关注人机关系到关注作战系统之间的关系。
转移之三:从关注作战单元的结构到关注作战体系结构的优化。
转移之四:从关注传统军事力量建设到关注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转移之五:从关注军队自身发展到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