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真实派
苏联当代军事文学的流派
苏联当代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出现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青年作家组成。战后,这些曾经从火线鏖战中归来的军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分析和描写这场战争,表现了一些被称为“写战壕真实”的作品(大都为中篇小说),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贝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上述三位作家就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
特点
(一)它的成员在参加卫国战争时大都在18岁这个年龄,以战士或下级军官的身份出现。
(二)这些作家以其都亲临火线打过仗,所以又称为“前线的一代”。面对卫国战争中和以前已出名的有成就的法捷耶夫肖洛霍夫西蒙诺夫等老作家,他们是战争文学中的新一代;对于60至70年代出名的那些没有参加过战争,而又继他们之后写作关于卫国战争题材作品的作家,如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人,他们则居于前辈的地位。因而,又被称为军事文学中的“中间一代”。
(三)这些作家创作的特点是:着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强调以士兵、下级军官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描写战争。故事多发生在“弹丸之地”,时间在一天或者几天里,人物不多;事件往往是一场小战斗;艺术上重视细节真实,有自然主义倾向。他们渲染战争残酷,或通过主人公的言论来笼统的谴责战争,表现主人公的求生本能。
事件
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大多囿于狭小的地段之内,即所谓“一寸土”或“缩两俄里为一英寸的地图”的范围;时间常在一昼夜之间,人物较少,战事行动单位往往是班、排、连和侦察小分队。小说不注重描写赫赫的战功,而侧重普通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活动,有时由于强调肉眼所见的“真实”而过分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恐怖,使人物形象缺乏英雄主义激情,以至显得猥琐,似乎只剩下求生的本能,表现出创作思想上的“非英雄化”倾向和一定程度的自然主义倾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10:03
目录
概述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