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国外军事理论著作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内容简介
《战争论》全书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
2、战争的特性:充满危险、充满劳累、充满不确定、充满偶然性
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苦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勇气、强烈的荣誉感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定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3、战争的目的:打垮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在他看来,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
4、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消除战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他认为,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5、精神要素:军队的武德和军事天才
克劳塞维茨之前的军事理论家往往过分夸大物质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忽视乃至否认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劳塞维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指出,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战略上最重要又简单的准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战双方在科学水平、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他还把数量上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区分为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和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劳塞维茨看来,虽然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战略上兵力却必须同时使用。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7、进攻和防御: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同样,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也就是说,当防御的方法一经确定,进攻就针对它们采取对策;防御研究了进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产生新的防御原则。进攻和防御总是这样相互作用并得到相互促进的。他指出,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
8、民众武装: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
克劳塞维茨对民众战争一贯持赞成态度,并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民众武装如同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他们分散隐蔽,突然袭击,机动灵活,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地采取一切手段打击和削弱敌人,使敌人所到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
作者简介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参加了四次战役:莱茵战役、奥新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1792年克劳塞维茨参加普鲁士军队并参加了对法战争,因功升为少尉。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奥古斯特副官。1806年在普法战争中被俘,第二年被释放回国。1809年进总参谋部,因反对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而辞职,前往俄国并参加俄国军队,以反对拿破仑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后担任莱茵军团参谋长,开始军事理论研究。1818年以将军衔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任职期间著述了《战争论》。
作品目录
初版序
说明
作者自序
创作背景
克劳塞维茨生活在战争年代——拿破仑时代。他整个一生实际上是在军营、帐篷和普鲁士军事学校中度过的。普法战争初期,拿破仑的胜利给克劳塞维茨以极大震动。为了从最大的广度和深度来阐述战争的本质,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以往各个时代的战争,特别是他亲历的几次战争。
1818年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在任校长的十二年时间里,克劳塞维茨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一百三十多个战例,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战争著作和评论,这些著作经过进一步加工、整理,逐渐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战争论》就这样诞生了。
1830年他被调到炮兵部工作,当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1831年克劳塞维茨因霍乱去世后,他的妻子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作品思想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制、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 “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中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争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争史是最能说服人的教师。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争史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特点。
作品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中,克劳塞维茨论述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启发很大。它突破了单纯军事的观点,把战争置于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这是《战争论》的突出贡献。该书自问世以来先后再版20多次,并被译为多种语言,作为某些学校的军事教材引发,是军事人物学习研究的理论书籍。
列宁1915年读了《战争论》,并做了长达1万多字的摘录和批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广泛地运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分析战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初《战争论》传入中国。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及和平时期,《战争论》被军事人物作为重要的军事理论书籍进行研究和借鉴。毛泽东在1938年3月读了《战争论》,还组织过一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从毛泽东著作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赞同和肯定了《战争论》的许多观点,并运用其中的一些观点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自1984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就把《战争论》列入军队高级干部加强军事理论学习的书目。
作品评价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战争论》将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
日本《现代战略论》的作者小山内宏:《战争论》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其战略理论正在成为欧美现代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苏联《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作者米尔施泰因:许多年来,直到当代,克劳塞维茨的这本书一直是各国资产阶级军事专家、军官和将军们的必读书。在克劳塞维茨死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还没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的著作。
出版信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根据德意志共和国国防部出版社1957年的版本,并参照俄、日、英、法和一些中文旧译本翻译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78年2月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8:0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