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山银山》是由
沈严、
贲放执导,
范明、
是安、
王薇、
代乐乐领衔主演,赵思、宋家腾、贾博雅、战立国、柏志杰、周逵等主演,姚安濂、林津峰、王德顺特邀出演的的扶贫题材剧。
剧情简介
村委会主任范星火和大学生扶贫支书汤亮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首富汤老大、转业军人孙伟、妇女主任陈安安、以及小学校长范白露、个体户范剑、村医汤婉、会计汤非等一批九零后农村青年的事业和生活。故事围绕炸掉污染严重的水泥厂、扶贫、村主任改选、修路、征地拆迁和回迁、联营养殖和种植、发展旅游和占地,建新村规划、工程招标等大事件,发生了各种误会、矛盾、明争暗斗。但是,殊途同归,老火和靓汤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搞绿色农业和联营养殖,老农户改造“农家乐”和旅游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老火和靓汤这两个年龄相差二十多岁的爷们成了生死兄弟,他们也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收获了爱情。随着水泥厂大烟囱的倒下,新农村生活方兴未艾。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来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背景构思
该剧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就决心要做出一部“与众不同的主旋律作品”,而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观众喜欢上这部剧。而在笑声之中,把中央精准扶贫的精神传递下去。
创作过程
该剧在创作上秉承匠心原则。剧本历时四年打磨,力求真实生动有代表意义,主创团队深入一线,走访五省、七市、二十多个贫困县、五十多个贫困村实地调研,收集影音资料数千分钟,整理文字材料近千万字,以诸多一线典型扶贫案例作为故事原型,最终创作完成六十余万字的剧本。该剧总制作周期达五年,在实地考察中,创作团队发现“异地搬迁”同样是扶贫中的重要一环,因而也对“异地搬迁、统一安置”进行了全面呈现。
剧集拍摄
2017年11月23日,该剧在福建省建瓯市玉山镇洋后村开机,范明、代乐乐、李洪涛、是安等出席了发布会。2018年2月,该剧正式在福建建瓯杀青。
播出信息
前期宣传
2020年3月,剧集入选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4月30日,该剧宣布定档与5月7日(5月3日宣布改档至5月8日)。
收视情况
剧集评价
《我的金山银山》节奏明快、风格清新,这部年轻化的主旋律作品以喜剧的方式塑造了30多位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农村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笑中有情、喜中有泪的故事。剧中不仅全面展现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更以产业扶贫为主线,展现了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养殖扶贫、异地搬迁扶贫、企业扶贫、金融扶贫7个产业扶贫模式。剧中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台词也紧随时代步伐。(《北京晚报》评)
《我的金山银山》以喜剧的方式,塑造30多位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为观众呈现了农村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笑中有情,喜中有泪的感人故事,而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贲放导演接受采访时表示,拍摄的时候始终秉持着“做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剧”初心,“主旋律剧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喊口号。剧中绝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编剧深入几十个贫困村采集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凭空想的故事远不及生活带给我们的故事精彩。”(《新快报》评)
《我的金山银山》对国内的扶贫攻坚事业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与展现。该剧以产业扶贫为主线,结合国内农村的实际现状,集中展现了包括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养殖扶贫等在内的7种产业扶贫模式,在趣味情节的支撑下,这7种产业扶贫模式都有着细致深刻的展现和思考。该剧以精彩有趣的喜剧手法,展现了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基本面貌,以及扶贫工作者真实丰富的工作生活状态,也展现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心路转变与奋斗历程。(《贵阳晚报》评)
《我的金山银山》以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讲述了派驻汤家营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汤亮与村主任范星火在新旧思维的碰撞磨合中成为最佳搭档,最终因地制宜,成功探索当代农村脱贫致富新生态的故事。在都市、古装、青春、职场题材唱荧屏主角的当下,剧集凭借新鲜独到的选题高度、对扶贫过程的挖掘深度、极富人文关怀的创作温度,成了当下热播剧市场的一股清流。
剧集兼顾作品的时代适配性和题材的稀缺性,深度聚焦扶贫主题,一路通过水泥工厂、治污修路、电商、生态产业园等多元产业扶贫模式来搭建故事脉络,同时结合老中青之间的代际观念冲突、生态平衡和经济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怎样变物质脱贫为精神脱贫等一系列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真实反映中国基层农村的扶贫历程,从而避免创作易流于表面化、悬浮化的弊端,把精准扶贫的精神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意义和价值导向意义的现实主义剧作。
与以往带有主旋律色彩的电视作品有所不同,剧集通过对于多种扶贫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实现了农村题材剧在主题和内容上的双向开掘和成功破题。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不同,该剧没有落入刻意勾勒政府与企业之间磨合较量的老套路,反而将更重要的矛盾冲突点聚焦在基层干部和上级领导关于脱贫方案的思维碰撞当中。虽然主线是扶贫,但是剧集在多元经济发展理念的碰撞中,还突出体现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视,多次强调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娱活动以及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除了题材的难能可贵,剧集在创作的深度上亦没有敷衍失位,而是通过对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纠结和困难的细腻呈现,全面加深了观众对扶贫工作难度的切身感受和认知。另外,该剧并未因为是扶贫题材就在人设上特意拔高,而是从人物到台词,全面去脸谱化、接地气,以此让观众更有共鸣,更加有入戏的沉浸感。剧集是一个新的开始,它适时寻找到了电视剧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一个新方向,除了用镜头表达农村的活力与农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外,还在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间指出了一条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