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
1993年英达执导的中国首部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出品的家庭情景喜剧,由英达执导,梁左等人编剧,宋丹丹文兴宇杨立新梁天关凌等人主演。该剧于1993年首播40集,1994年续播80集,首播于北京电视台。
剧情介绍
剧情简介
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老贾家是一个典型的平凡家庭,居住在一个普通的生活区内。家中的长辈傅明老人(文兴宇饰),曾经是一位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尽管已经退休,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威严的官腔。然而,随着商品社会的不断发展,他的言行逐渐显得与时代有些脱节,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贾家的长子贾志国(杨立新饰)在某机关任职,他和妻子和平(宋丹丹饰)一起,用心抚养着他们可爱的女儿圆圆(关凌饰)。和平则是一位在曲艺团工作的女性,她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和温馨。然而,这个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因为还有二儿子志新(梁天饰)和小保姆张凤姑(沈畅饰)这两个“活宝”。志新是一个有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而小保姆则时常会搞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
正是这些性格迥异的家庭成员,让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欢笑和温暖。他们一起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上演着一段又一段爆笑可爱的故事。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来自)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自)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自)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1987年,英达在纽约电影剧组实习期间,偶然发现了美国电视剧(Sitcom)的拍摄现场,观众反应热烈。他对此形式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到后台学习其创作和制作流程。当时中国尚无电视系列剧概念,尤其喜剧创作鲜有人尝试。因此,英达回国后计划将Sitcom引入中国,并与编剧王朔共同筹备剧本。
创作背景
英达在美国留学时,深受《考斯比秀》这一演绎形式的启发,这使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国内创作一部类似模式的影视剧。怀揣着简短的故事梗概,英达不辞辛劳地遍访京城,四处搭建平台、寻求赞助。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成功集结了一支由英宁、英壮等“自家精英”组成的团队,并由自己亲自挂帅担任导演。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为这部新剧定下了充满温馨与喜感的名字——《我爱我家》。
剧本创作
在创作初期,英达根据自家情况设定了《我爱我家》的故事框架,主要围绕一个老父亲与大女儿、小儿子的家庭故事展开。然而,在安排儿女角色时,梁左与英达产生了不同意见。梁左根据梁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设定了大哥、二哥和妹妹的角色。他认为儿媳妇与公公之间可能存在话不敢说的情境,相比之下,女儿可能更加直言不讳。
角色选择
梁天是《我爱我家》中最早确定下来的演员之一。早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梁左便向梁天透露了英达导演即将拍摄一部全新的喜剧作品,这种形式的喜剧在国内尚属首次,是英达从美国带回的创新之作。梁左之所以对梁天抱有高度的信任,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并欣赏梁天的表演作品,对其戏路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梁左有意无意地以梁天之前的角色为蓝本,塑造出一个鲜活而立体的后进青年形象。
英达选择杨立新来饰演贾志国,是因为杨立新在话剧《哗变》中扮演精神病科大夫的表演表现出色,其表演中蕴含了幽默元素。
沈畅,扮演保姆张凤姑的演员,自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长大,与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的成员,她经常参与艺术团的活动,因此被经常造访艺术团的梁左所发掘。
英达原本选定朱旭来扮演傅明,但因档期原因,朱旭未能参与拍摄。随后,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推荐中央实验话剧院(后并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文兴宇来接替这一角色。
贾圆圆的扮演者是剧中最难找的演员,英达带领工作团队遍访北京的各大少年宫,经过仔细筛选,最终确定了身材娇小、稍显瘦弱的关凌来出演这一角色。
拍摄方式
《我爱我家》的镜头语言相对简约,现场虽设有多个机位,但各机位间缺乏良好的调度与配合。镜头运动与变化较少,主要通过简单的推、拉、摇以及全景和近景的切换来呈现日常的居家生活场景。固定镜头的频繁使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显得相对平缓。蒙太奇作为叙事手段的功能在该剧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主要用作连接故事片段的简单手法。
在《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摄影棚被巧妙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侧是精心布置的道具和布景,营造出逼真的生活场景;而另一侧则设置了观众席位,每次录制时都会邀请数百名观众前来观看。后80集搬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录制后,观众就变成广院、二外、煤干院的师生。
场地取景
《我爱我家》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客厅,其中包含一套沙发、一个电视柜、一张书桌、一个书柜和一个橱柜。从剧情中还可以找到贾家的地理位置线索。五年级的贾圆圆就读于和平里四小,这所小学在现实中存在,并且贾圆圆在剧中穿着该校校服。因此,可以确定贾家位于东城区和平里四小的学区片。另外,在第26集中,志新在青年湖附近与人发生冲突并掉入湖中,由此可知,贾家的大致位置,应该就在雍和宫往北走,地坛公园附近的和平里。
幕后花絮
播出信息
剧集特色
剧集主题
该剧以其鲜活的角色和生动的情节,深刻描绘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的多元面貌。从年轻“倒卧”的游手好闲,到农民工讨薪的艰辛,再到青年人的南下追梦和中年人的下海投资,无一不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激荡与人心迷茫。同时,剧集巧妙地融入文学性,将乐观与悲观、希望与失望、进取与焦虑、理想与现实等多重情感交织,剖开了那个时代的横切面,呈现出一幅改革开放生机盎然、蓬勃挺进的宏大蓝图,令人瞩目。
剧集手法
该剧融合了古今中外各种喜剧元素,兼容了肥皂剧的风格、戏剧小品的情节特点和相声的语言特色。它拥有集中的场景和戏剧性强烈的规定情境,高密度地展现了包袱和笑料。创作笔触灵动且自由洒脱,成功地将平凡事物转化为令人惊喜的创意。
获奖记录
剧集评价
大众评价
正面评价
该剧既市井又有内涵,既通俗而又深刻,有着与众不同的幽默和思想深度。(北京日报评)
《我爱我家》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从细节上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而且每一个故事都与时代相呼应。杨立新说,这个戏里有很多东西能让人联想到社会现实,联想到自己,“比如《捕鼠记》,写的虽说是耗子,其实指的是人。还有,圆圆写作文、圆圆要当班长、贾志新要做买卖、家里要分房等故事,都是非常接地气,又具有寓言的特点”。(北京日报评)
负面评价
有观众表示该剧低俗、无聊、不入流,讽刺老干部,《成都晚报》的一项评比将它评为“年度最差电视剧”。(北京日报评)
相关影响
《我爱我家》作为中国首部情景剧,具有里程碑意义,初期是在当时的香港中文卫视(凤凰卫视前身)播出时,受地域限制,大陆观众接触有限,影响主要局限于业内。随后在河北电视台、四川卫视播出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北京电视台仅播出6集便遭停播。然而,经过短暂的低潮期,该剧以其人物搞笑表演、经典台词、NG片段、大牌客串及主题歌的广泛传播逐渐展现出魅力,深受观众喜爱,长期占据中国荧屏黄金时段,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融合了教育性、娱乐性、严肃性、通俗性、艺术性与群众性,还成功将国外情景喜剧与中国国情、小品和室内剧等元素相结合,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衍生作品
2014年8月16日,鼓楼西剧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廿年不忘,我爱我家”二十周年大聚会活动。此次活动集结了当年该剧的主创人员,包括英达、英壮、杨立新、关凌等,他们与众多剧迷欢聚一堂,共同回忆拍摄期间的趣闻趣事,重温那些温馨动人的瞬间,并对已逝的剧组成员深情缅怀。与此同时,活动主办方新星出版社也隆重推出了《我爱·我家》一书。这本书是作者郑猛数月辛勤寻访该剧主创的成果,他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当年的创作现场,为读者呈现出一部充满情感与回忆的著作。这本书不仅是对《我爱我家》这部剧作二十周年的一份特殊献礼,更是对广大剧迷的一份深情厚意。
《我爱我家》全120集台词书——《我爱我家珍存集》,在2022年6月底前由长江新世纪出版社编审出版。
参考资料
我爱我家 分集剧情.电视猫.2014-10-3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41
目录
概述
剧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