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第一季
湖南卫视推出的歌唱真人秀节目
《我是歌手第一季》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推出的歌唱真人秀节目,由湖南卫视节目中心制作,胡海泉等人担任主持人。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2011年3月,《我是歌手》在韩国播出后,受到总统褒奖,并且让多个沉寂已久的实力唱将的演艺事业枯木逢春,在韩国几乎将本地歌坛重新洗牌,每期节目中由七个知名歌手演唱的七首歌几乎雄踞了所有音乐排行版,以至于唱片公司开始联名抗议,认为这大大扰乱了流行音乐生态,让偶像团体们无处逃生。2012年9月,湖南卫视制作人洪涛在继续制作节目《百变大咖秀》的同时,开始进行新的项目选择,看中了这档海外节目。10月,《中国好声音》横扫中国电视荧屏,湖南卫视高层指示“上《我是歌手》,准备期两个半月,一月就播”。
《我是歌手》引进后的第一季,湖南卫视无论是从节目形式,歌手设置以及主持经纪人模式,甚至是歌手所在的房间设置都完全引进,几乎未做任何修改。
节目赛制
节目共13期,包括普通赛、复活赛、半决赛和决赛。
普通赛共分为5轮,每轮演出分两场。每轮有7名歌手参与竞演,每场均有500名观众听审参与表决,每位听审选择3位自己认为本场表现最佳的歌手。第一轮的第一场和第二场竞演所得票数相加,总得票率累计最低的选手被淘汰出7人阵容(从第二轮开始计分方式发生改变,由两场票数相加改为两场票数的百分比相加,两场比赛得票百分比最少的遭淘汰),由新加入的一位歌手顶替。被淘汰的歌手会在淘汰后的下一期中返场演唱,返场演唱参与投票但是投票数据不计入。
随着比赛的深入,节目增加轮盘抽歌(第8期)、齐秦致敬专场(第10期)、复活赛(第11期)等多种比赛形式,用来提升节目的悬念度。复活赛邀请在节目中被淘汰的选手再进行一轮比赛,胜出者可和留下的6位选手角逐年度歌手。最终的决赛成绩由3部分组成(半决赛成绩*40%+总决赛第一轮成绩*30%+总决赛第二轮成绩*30%),三项成绩相加最高者获得第一季总冠军。
在选歌上,除了第一次参赛可以唱自己的代表作,其他一定要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每位歌手都有一位“经纪人”,“经纪人”一般由湖南卫视主持人担任。歌手被淘汰,相应“经纪人”也被淘汰。另外,节目无固定主持人,主持人一般由参加竞演的某位歌手担任。
节目定位
“真人秀”是《我是歌手》的整体定位。作为一档专业歌手级别的竞赛类音乐节目,内容面向蓝海地带,倡导“真人生,真音乐,真歌手”。节目提供一个平台,每一期邀请专业歌手打擂台现场演唱歌曲,让他们置身于紧张的PK中,不是晋级就是淘汰,用适当的危机感和紧张感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全景纪录,打破歌坛造神传说,选择纯粹的声音,让明星回归真性情,歌手回归音乐本质。
创作团队
幕后人员
以上资料来源:
台前人员
节目列表
竞演进程
常规竞演
注:常规竞演按出场顺序排列
(以上资料来源)
歌王之战
参演嘉宾
首发歌手
补位歌手
播出信息
电视数据
注:数据来源为央视索福瑞,调查范围为四岁以上观众。以上资料来源:
《我是歌手》总决赛全国网收视2.38,份额8.33,中心城市网收视率4.34,份额12.36,双网均是全国同时段第一,黄金时段收视破4,节目最高峰值达到25。
网络数据
《我是歌手》第一季2013年登陆湖南卫视,13期节目总播放量累计接近7亿次;歌王之夜 “我是歌手”微博热门话题突破1亿次;百度指数搜索“我是歌手”显示,用户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分别达到120万、4000万。
拍摄花絮
节目评价
正面评价
引进自韩国版权的《我是歌手》开创了中国电视综艺史上的一个新流派——全景式综艺节目。参赛歌手从到达、等候、观看其他人演唱等等,参加这个节目录制的全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细微的反应都通过镜头传达给观众。节目没有故事、没有煽情,只有纯粹的音乐,台上没有伴舞、演唱前甚至没有任何VCR来渲染这个歌手曾经有多牛,就是简简单单给歌手一个舞台,一个配备了顶尖管弦乐队的舞台,让歌手去现场发挥,让观众欣赏音乐的纯粹(广州新快报评)。
《我是歌手》走的是明星-专业音乐人路线,老中青相结合,以流行音乐为主的各种流派类型相互杂陈,主体形式还是选秀式的歌唱PK。节目的价值在于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相信歌手的本质在于唱好歌,而不在于驳杂的炒作、包装。让有情的歌声继续嘹亮,让歌手回归本色(网易娱乐评)。
《我是歌手》集结了歌坛的资深唱将、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向观众呈现了一场音乐盛宴。节目揭示的文化内涵,营销模式,和节目本身的创新性,值得每一个媒体人思考与借鉴(人民网孟令名评)。
《我是歌手》颇有新意,从嘉宾选择再到歌曲选择都营造了全民观看的氛围。节目过程中悬念留给嘉宾,而观者享受到了洞察一切的权力。电视人采用多线叙事,齐头并进的手法,交叉剪辑,尤其是在别人演唱时及时穿插进对手的画面,这已经不是一场娱乐节目,而变成了一场心理战,歌手被这节目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节目的互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嘉宾与观众的互动,而是嘉宾间的互动。电视观众大部分时间享受着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直到最后投票揭晓,立场逆转被导演手机里的一条微信折磨(北京晚报评)。
《我是歌手》不是音乐行业的突破,但却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一次突围。这种突围首先来自前所未有的对音乐的尊重。除了殿堂级的音乐设备和现场各种类型的如梁翘柏这样的音乐大师坐镇,节目中每一位歌手演唱时荧屏左下角的字幕,除了歌曲的原唱、词曲作者、编曲者,还有现场担任伴奏的乐手的名字,这个小小的细节“惊”动了不少音乐圈里的人。《我是歌手》的突围还在于改变了歌手,通过这档节目,这样一种人生体验,将歌手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为音乐之梦拼搏的激情、韧性彻底“挖掘”出来并无限放大。更多的电视人通过三个月时间的守候看到了《我是歌手》为电视业界带来了的影响。《我是歌手》选择了一条精英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参赛者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实力派歌手;现场的音响、灯光以及制作则展现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高标准和精细化。而且《我是歌手》从模式创新到理念创新,节目核心纯粹而手法极致,三个月12期节目以品质和格调在电视业界树立了难以复制和跟随的标杆。此外还杂糅了多种节目形式,有棚内演唱、全程真人秀、外景跟拍等等,从表面上看,全景式真人秀的成功运用都还只是《我是歌手》理念创新的手段和外在体现,节目理念的真正过人之处在于尊重音乐核心纯粹而表现手法极致,因此,《我是歌手》很难被复制和跟随(新浪娱乐评)。
《我是歌手》形式新颖,专业歌手竞技有看点,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包装推广有力度,现场的音响、灯光以及制作亦展现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高标准和精细化。而节目中设置的7个经纪人则成了后台插科打诨的主力军,湖南卫视既用他们的人气吸引年轻观众,又把节目制作得有活力有朝气,可谓一举两得(辽沈晚报评)。
《我是歌手》胜在它的真。真唱,歌手的实力比拼是节目最大看点,歌手们拿出了看家本领,让音乐节目回归本真,用声音决胜负,用歌唱表演比高下,满足了观众对好声音、真表演的长久期待;真性情,歌手选择与自己情感经历息息相关的曲目,歌者和听者都能体味出歌曲背后那段浓浓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而歌手不计输赢,为热爱而唱,为生命而唱也成为比赛节目的至上境界;真人秀,都是专业歌手却要拉开擂台一拼高下,既要展示唱功,又要表明态度,在得失之间让观众体会出了明星们真实的性格,真人秀节目由此爆发出了它的诱惑力,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也是真人秀的一部分,观众洒在现场的泪同样是真人秀(红网评)。
《我是歌手》做到了参与者身份的创新,一批专业歌手面对面毫不留情的PK和比拼,而乐队中都是一水儿的业内高手,音响水平受到了歌手们的一致认可,镜头切换更灵活多变且打通了后台与舞台,灯光舞美设计也摒弃了花哨真正大气起来,这是对制作的重视,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而专业精神也贯彻在了参赛歌手的态度上,虽然仍然存在着许多煽情的成分,但歌手们也确实认认真真的在唱歌上下了不少功夫(搜狐娱乐评)。
《我是歌手》是一台音乐性质的节目,虽然名为比赛,而比赛实际上只应是歌手与歌手之间,歌手与观众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歌手在舞台上,不是胜利的追逐者,而是一位纯粹的歌者,让每一位歌者尽情挥洒信仰,让整个华语流行乐坛整体提升才是他们的梦想。这也是《我是歌手》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所在(南方网评)。
迷人的声光特效和高品质的歌手演唱是《我是歌手》成功的关键。节目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职业歌手置于激烈竞争中,节目的成功反映了大陆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华盛顿邮报评)。
《我是歌手》不止是一个歌唱比赛,而是一档制作精良的节目,它有精心设计的脚本和后期编辑(台湾音乐监制陈国富评)。
反面评价
《我是歌手》存在着硬伤。首先是节奏上的拖沓。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名嘴充当经纪人部分“太闹”,名嘴的存在对于歌手来说意义不大。其次是观众评审可能存在看名气投票的情况(广州日报评)。
《我是歌手》因为把明星送上PK台而颇具新意。然而,选手们深谙媒体与镜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保持了自己在镜头、比赛中的体面、善意和周全,因此很难从《我是歌手》中看到刻薄、失控的选手,没有“意料之外”的节目因而具有致命缺陷。相对于流落于节目之外的众多优秀歌手,《我是歌手》决出的胜负,格局有些勉强;再加上最终结果由500个根据年龄、时代、知识背景、音乐素养等规则筛选过的“知音”们投票决出,也让这场“华山论剑”变得稍显滑稽。歌声、选拔、真人秀,是《我是歌手》三大卖点。选手不是当红一流歌手,歌手们刻意看淡的比赛结果,以及不出意料的歌手及经纪人反应,让这档本来颇有新意的节目显得有些更像综艺节目,而非真人秀节目(新京报评)。
《我是歌手》看不出主导思路,所见到的更多是拼凑,这个节目中有明星、有声音、有音乐、有煽情,所有的这一切混搭在一起,让人迷惑(扬子晚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0:09
目录
概述
节目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