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
西西著长篇小说
《我城》是西西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香港《快报》副刊1975年1月刊至6月刊。
内容简介
小说描绘了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20世纪70年代香港,阿发、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读者游走于九龙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香港社会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作品目录
注:目录阅读顺序为从左到右。
创作背景
殖民地时代的香港曾被形容为“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不少1949年后从内地南来的作家都抱持过客心态,视香港为暂居地,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殖民地政府主办香港节,粤语流行曲兴起、青年一辈社会意识提高、普罗市民亦逐渐改变“过客”心态,香港逐渐变成了“我们的城”。
西西最初写这个小说,是因为在晴朗的季节,看见穿着一条牛仔裤的人穿了一件舒服的布衫、一双运动鞋,背了一个轻便的布袋去远足,头发上都是阳光的颜色。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人的生活,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不求深明大义,只想好好写写香港这群青年人,活泼,充满朝气。西西认为文学上冷漠阴暗的调子不合她的个性,于是决定写个活泼的小说,关于年轻的一代,写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城,用他们的感觉去感觉,用他们的语言去说话。作品中阿果的故事的原型是她自己的弟弟,在电话公司工作,把每天的故事告诉西西,她在厨房里完成了小说。
人物介绍
阿果
中学会考后到电话机构当技术人员,想要靠自己养活自己,“自家请自家吃饭”,他认真工作,是《我城》中众“我”的原型。
阿发
阿果的妹妹,一个小升中的小孩,爱好是削铅笔,到哪都喜欢背着一个小闹钟,会依照闹钟的时间妥善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会温和地劝邻居爱护环境,并且受老师的影响怀有远大的理想——建设美丽新世界。在她身上作者寄托了未来的无限希望。她是过去、曾经幼小的阿果,也是依然单纯真诚的阿果的一部分,她的理想也是阿果的理想。
麦快乐
曾做过公园管理员、球场监督员和电话维修员,他坚持认真地对待生活和工作,无论什么工作,他都没有磨灭掉自己的真诚、善良和正义。面对生活他似乎节节败退,却能愈挫愈勇,到后来被打劫,在医院躺了一整星期,也许内心会有失望,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决定去参加城市警务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能够更好地“建设美丽新世界”。他通过工作不断调整自己与我城的关系,是阿果人生途中屡屡受挫但依然相信正义的一部分。
阿游
因成为海上电工随着航船漂离我城,但是他对我城念念不忘,时常给阿果写信诉说自己的见闻。他的视角展现出漂泊外地仍然心系故土的我城人。阿游和木匠沟通困难,因为木匠只会讲普通话,这使他们就像哑巴。祖国两岸之间某种程度的隔阂使得两岸人民的交流产生了障碍。但阿游很乐意跟木匠学习普通话,了解木匠的生活,很愿意去找回两地曾经有过的联系。这是乐于探索新事物但始终不忘根本的阿果。
悠悠
阿果的阿姨,她喜欢用手洗衣服,特别不喜欢用机器。从洗衣机出发,她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两面性,例如公共汽车的按钮虽然方便,但是也会令售票员们失业,她看到了灰尘和噪音,但灰尘和噪音本身无可责怪,她只是对未来充满了忧虑。悠悠是未来的阿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实无奈、阅世更深、面对新旧交替充满矛盾情绪的阿果。
阿北
木马道一号的守门人,从做门到看门都一丝不苟,面对小师弟阿东在看不见的地方“不妨马虎些”的劝告,他不为所动,他把做门当作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他坚守传统,却把那些版本美丽的书当凳子坐,对传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令人深思:他们坚持,但他们并未能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的努力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得苍白又无力。阿北认真地把门,不让门里的东西流失到门外,但门里的书无人问津,孤寂百年。但好在是,会有悠悠时常过来结束冷清。
秀秀
阿果的阿娘。她见识过饥饿、贫穷,她记忆中烙有历史的伤疤———战争、炮火与恐怖。她身上有回望过去的忧伤,有对难民的关切与同情,她的存在提醒读者,城市再怎么迅猛发展也掩盖不了依然存在的社会问题,读者应该直视这些问题,同时心存希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解构生活危机
在面对社会底层——劳工这一群体的时候,西西并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的作家,把“劳动者”塑造成被欺侮、被同情的角色,反而通过“顽童”的视角、语言给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劳动者铺以积极阳光的底色。着眼于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社会,西西并不因书写“顽童”眼中的世界而避讳讨论香港人民的生活危机,反而通过“顽童体”的语言实验,巧妙而幽默地躲在“顽童”背后对成年人的生活危机进行解构。
重构身份认同
因独特的历史文化,香港这座城,城里的香港人,无一不在寻找着关于“身份认同”的注脚。香港这座城,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西方文化的踪迹。如同《我城》中那家既叫“斯特朗”又叫“烧烤站”的“啤酒花园”店,店里既有“没有化过妆的三明治”,也有“没有化过妆的桌子椅子”;城里的人既会遵循中式的生活方式,也会以西式的语言祈愿“天佑我城”。两种文化在香港既像是融合,又像是各自独立存在,如同太极中的阴阳。
小说中当年轻一代的“阿果”面对“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时候,他这样说:“我喜欢黄帝,他发明指南车,人又勇敢,我能够做他的子孙,觉得很高兴。要是有人问我,你喜欢做谁的子孙呢,阿力山大大帝、彼得大帝、恺撒还是李察狮王,我当然做黄帝的子孙。”或许是作者的自抒胸臆,或许是对年轻一代的想象与祈望,小说借由此段不仅写出对“炎黄子孙”这一身份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在认同背后还写出了“选择”的权利。
艺术手法
陌生化的叙事方式
《我城》中构成陌生化叙事的因素至少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零度叙事,第二部分是“顽童”视角的补充说明。小说开篇第一句“我对她们点我的头”便是最好的例子,“我对她们点头”采用的是零度叙事的方式,客观描述,不显露作者立场,而“我对她们点‘我的’头”则是在零度叙事的基础上加入了“顽童”视角的补充说明,虽然并无语法错误,却显然不同于成年人惯用的汉语使用方式。
《我城》的叙事看似以书中不同人物的多个视角展开,比如在第1章中采取“我”阿果的视角,在第2章中采取“我”的阿姨悠悠的视角,在第5章中采取“我”的妹妹阿髪的视角,在第6章中采取麦快乐的视角,在第14章中采取阿游的视角,但是除“我”之外的其他人的视角其实都笼罩在“我”的童稚化视角之下,不管是“我”的朋友麦快乐和阿游,还是“我”的长辈悠悠,他们在叙述故事情节时,跟“我”的叙述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完全体现不出他们的年龄特征。
陈列式的语言结构
为了让读者相信“阿果”这个人物真实存在,小说中对语言结构精巧安排,对“顽童”书写方式有意地模仿。文中大量使用规则、不规则的陈列式语言结构,举例如下:
随着移动左手,做了以下顺序的三个动作:
一、把手朝面前迅速一伸
二、把臂弯见礼式一屈
三、把眼珠子凝定手腕上
除了句内的陈列,小说整个第六章,作者亦通过并置的结构,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赫然陈列,以“顽童”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六张并无关联的照片,这样的语言结构,透露出的是作者有意对“顽童”书写的模仿,同时也展现出“顽童”书写的普遍特点以及顽童看世界的跳跃视点。
以实写实的比喻手法
西西在《我城》中大量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手法尤为出彩。西西在《我城》中所用的比喻是以实体喻实体:“有一次,我记得她们像荷花,即是说,灿烂;另一次我记得她们像莲藕,灰麻泥巴嘴脸。它叫,尾音拖得老长,并且,朝我扔了一头又如面包屑又如肥皂粉的灰末。我因此连连打了两个喷嚏,我还以为是雪落下来了。母亲的眼睛已经红得像番茄,且肿成南瓜模样”。把姑母们先后比作荷花、莲藕,把灰尘比作面包屑、肥皂粉、雪,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作番茄、南瓜,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童趣,更重要的是写出了“顽童”视角认识世界的方式,即面对一个可感的实体,依旧需要借助另一个实体来想象、认识。
单图趣味与话语创意的交融
《我城》是图文互涉,而不是以图为主的连环画本,文字间杂插图,功能和旨意交融。连环画本的图像往往致力于突出故事性、时间性,而西西自绘插画有意与之背向而驰,从单幅图画来看,它们都属于线条画,展现二维空间的截断面,着力突出趣味性和抽象的思想性。显然,西西非常熟悉图像的优势,即视觉图像的唤起能力优于语言。读者展读《我城》时,往往第一眼先看到图画,因而产生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从文字叙述中解读画作意涵。
于轻盈的希望中反思和批判
正是因为童稚化的视角是对世界充满爱的视角,所以自然而然地在这种视角之下,即便是一些不好的事物,也不会给人沉重和窒息的感觉,而是被一团希望托举着,轻盈地向上腾飞。西西运用童稚化的视角书写《我城》,将城中的好与坏、光与暗、盛与衰都一并用爱和希望去承载,举重若轻,寓浊于清,将当时香港社会欣欣向荣的乐观精神和积极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影响
1999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
2005年,香港艺术中心为纪念《我城》诞生30周年,策划集体创作《i-城志———我城05跨界创作》(《I-city Festival 2005》)。
2017年,《我城》改编为话剧《天桥上的美人鱼》。
作品评价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真正有香港意识的小说是从西西那代开始的,她最有名的小说叫《我城》,这是具有标志性的。《我城》不仅对香港文学非常重要。它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里,也别具意义。
主编曹凌志:《我城》超越了地方经验,西西从社会底层看出香港对自己的迷惘认知,写到的失业、环保、城巿化等种种,当中传达的感受,也已经是内地的普遍经历了。
出版信息
1975年1月至6月,《我城》在《快报》副刊上连载。
作者简介
西西(1937-2022),原名张彦,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任教职,又专事文学创作与研究,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哀悼乳房》《飞毡》等。1984年和1988年其《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和《致西绪福斯》分获第八届和第十届《联合报》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7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首届文学奖之创作奖;2005年凭借《飞毡》获得“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香港书展将西西推举为“年度文学作家”;2014年获第四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的贡献奖;2018年获第六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22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终身成就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21:0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