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歌狂》是由安徽卫视与荷兰Talpa联合制作的华语唱将音乐队战类节目,两季均由
田震主持,期数均为12期。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我为歌狂》是安徽卫视引进国际版权制作,由《中国好声音》国际原创班底“荷兰Talpa”打造,这也是继《中国好声音》红遍全球之后,该公司又一音乐节目,是《我是歌手》节目的全面升级版。
节目特色
《我为歌狂第一季》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歌手队战的比拼模式,不仅比拼歌手唱功实力,还比拼歌手队战智慧。因为节目的评审团不仅有现场501位观众嘉宾的投票,还由被淘汰的歌手队伍成员与主持人田震一起进入“密室环节”协商决定淘汰的队友,因此该环节也被导演组奉为荧屏史上最为残酷的歌手人性大考验,这也是该节目的一个亮点。这样可以避免某些歌手因为人气悬殊和观众偏好而被过于单一的淘汰赛制“误杀”,这种“双重淘汰制”也进一步保证歌手PK淘汰的公平与公正性。
《我为歌狂第二季》首先在歌手阵容颠覆“PK模式”:节目歌手阵容分为四大战队,分别为有腾格尔领衔的“神曲战队”,小沈阳领衔的“狂飙战队”,尚雯婕领衔的“女神战队”,还有黑豹乐队领衔的“摇滚战队”,每个战队以声音特质为标签划分,然后战队之间进行轮轴PK;然后在歌手的演唱内容上,每位歌手也寻求“自我颠覆”,腾格尔要颠覆自己的歌唱家形象,小沈阳要颠覆自己的“二人转”身份,尚雯婕要颠覆“雷人”形象化身“女神”,而黑豹乐队则颠覆“摇滚音乐”。最后,在歌手战队赛前战队之间PK选择时,也增设盲选赛制,延续密室淘汰环节,令悬念贯穿节目始终,每期节目录制邀请数十家权威媒体到场,举行赛前发布会,共同见证众位“歌狂”亮嗓。
节目赛制
《我为歌狂》整体采取歌手 “联合作战”模式,分为四个极具标签化战队。为加强对歌手音乐品质的要求,还请来
林夕、
查小欣等乐坛金牌制作人全程参与比赛,监督和品鉴歌手表演。此外,淘汰赛制也整体升级。12位华语乐坛不同时期、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手分成四个“战队”,每个战队分别包含资深、经典及新生代歌手各一位。四组“战队”进行单循环作战,每期两队之间PK四轮,落败队伍中的三名队员进入“密室环节”作内部投票,决定淘汰其中一位,并在下一轮由新队员替补。之后进入车轮战,累计负三场的队伍,则要面临全队淘汰的惩罚。
创作团队
第一季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第二季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节目列表
第一季
第二季
参演嘉宾
第一季
参考资料
第二季
参考资料
播出信息
基本信息
收视率
节目评价
和其他音乐类节目歌手单打独斗形式不同的是,《我为歌狂》采用的是明星组成战队同台真唱PK的方式,彰显音乐的魅力和团队作战的正能量。但因为《我是歌手》珠玉在前,两档音乐节目的选手都是“回炉歌手”,这也是观众觉得《我是歌手》和《我为歌狂》相像的原因之一。其实两档节目参赛歌手的人气和级别相差不太大。从赛制上看,《我是歌手》和《我为歌狂》也有相似之处——都是歌手PK歌手,都由观众评审团投票决定输赢。不过后来者《我为歌狂》打的是团队作战,规则更为复杂。《我为歌狂》的观众表现略显不足,尚需多一点点的激情。(人民网、《新快报》综合评)
《我为歌狂第一季》在同类节目中首次打出了“音乐队战”的概念,让观众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曾经当红的歌手不分年龄和地位,不论选秀还是科班,在同一个舞台上组合成跨代的3人小组进行比赛。很多时候,歌手们合唱可能出现的最大毛病是每个人都想凸显自己,或者情不自禁地走到一个主角的位置。但在该节目中,他们完全走到了一个情境里,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实就是歌手放下了生活中歌者的位置,变成了团队中的某一角色。《我为歌狂第一季》的队战合作竞赛模式,在同质化严重的屏幕上算是独辟蹊径。(《新京报》评)
《我为歌狂第二季》的回归,可以看出带着内容的变革和制作的诚意。较之上一季节目,《我为歌狂第二季》做出了全面升级,加强了节目真人秀的部分,节目的竞赛环节设置也用心,增强了节目紧张气氛。此外,在歌手阵容方面,由腾格尔、小沈阳、尚雯婕等领衔四支战队——神曲队、狂飙队、女神队和摇滚队都有一定的特点,每支战队的特色令观众一目了然。(《城市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