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求
定义概念
深度心理学的始祖佛洛伊德有许多的心理学理论受人诟病,但是他主张一个人的成长受到6岁以前成长环境的根本影响,却是受许许多多心理学家的赞同与肯定。在心理辅导的工作岗位上已超过15个年头,在接触过无数个中外青少年及成人后,我也要语重心长地对各位家长说:孩子6岁以前的生活的确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我们对人的发展有更多或更新的认识,纵使我们的孩子已是青少年,只要我们愿意调整我们的想法与行为来配合他们的需要,这一切仍是有契机与希望的。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了解什么.
背景简介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责难他人。 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勇于奋斗。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了罪恶感。 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容忍。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谢。 在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人,也爱世界。 近几个月来一连串的青少年凶杀事件发生,让我怵目惊心,禁不住地想: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孩子有这么大的狠劲,仔细研究这些犯案青少年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愤世嫉俗,不受欢迎,与父亲、朋友、兄弟姊妹之间关系不佳,孤独,不快乐,自私。
成长的需求
1.爱的需求.到底什么是爱呢.圣经说,爱是含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在心理学上讲,人类最大的爱的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呢.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常常形容的母亲对子女的爱的表现。人类最大的害怕就是被遗弃与遗忘。这种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也会继而产生。如此人才能勇敢地冒险、犯难,不怕艰苦,所以说这种爱的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
2.被聆听、被了解的需求。人在小时候,透过爱抚、拥抱、摇动,孩子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在朋友中,他们受到许多同行的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荷尔蒙分泌的影响,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有很多的帮助。
3.独立自主的需求。一个人一生有两个独立期,一个是发生在二岁,一个则是发生在十二、三岁。这两个时期的发展若是受到阻碍,则会影响到其一生。当然这两个时期对父母、对子女都是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要开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证,向外独立去探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开始体会到孩子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在旁随时给予关怀、支持与鼓励。 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不受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扰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成长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如此,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4.成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然后自信心、自尊心才会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诱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与独立自主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说难也不难,就是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或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大的要素。
5.游乐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游泳,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轻松自在而已。君不见现代的许多儿童、青少年弹琴、下棋、游泳……都成了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若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思,连带的一个人的心理也会出状况——心硬、没有弹性、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身为父母,如果过分严厉或是自以为往往会忽略与阻碍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其严重性不可不注意。 结论: 这几个需求界线不是分割得非常清楚。它们是一个人成长的几种重要维他命,缺一不可。反省一下这些杀父母、老师及同学的青少年们的背景,他们的这些需求一定没有得到适量的满足,因此才会产生这些怪异的行为。 在这儿我建议各位父母们要在“自我了解”、“自我同理”的情况下,做一个小小的反省,重新检视一下我们的教养方式,也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他们的需要,我们了解、聆听他们吗,我们让他们有独立自主的机会,有没有注意到给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
为什么,说要在自我了解及自我同理下做这件事,因为“人”多半有自责自傲的倾向,而自我了解及自我同理是包容,是公义,是接纳,是信任,是了解。我们勿须自责,也勿须自傲,只要做一中庸的检视,而后再出发——从一个了解、包容的起点,从一个接纳、信赖的新开端。
经验之谈
人生的表现等于潜能减掉干扰。
重复旧的行为,只会出现旧的结果。
一个人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弱点。
我们都知道快乐的结果,但很难忍受艰苦的过程。
人的一生可能会看过一本书,认识一个人,听过一场演讲而改变。
你的命运决定你所结交的朋友,你是朋友圈中最差的表明你交对了朋友。
人生如果不是良性的循环,就是恶性的循环。
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离失败不远了。
最大的成长就是付出,付出等于回报。
人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性格的差异。
青桃理论:桃子熟了,就会腐烂。
一个人有定位才会有地位。
命好不如习惯好。
十大成长需求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滋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尊严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磨难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体验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沟通
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促进孩子健康
第一、关注孩子的需要层次满足程度,切莫走入爱的误区
第二、关注孩子的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首要责任人是孩子
第三、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尽管孩子已经走了一段人生之路,但是,还仅仅是个开始,不管他现 在是成功了,还是暂时的失败,他毕竟还有很长的一段人生之路要走。而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则关系到孩子能否幸福以及成功的关键。
第四、关注孩子的性健康
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的高峰期,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也是性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教育观念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左右着孩子的自我性别观念、生活态度,规范着孩子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性别心理,塑造着孩子的个性。
第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对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使用肯定的语调来要求孩子,使自己的要求既坚决又友善。 2.不要常用惩罚措施,以免孩子经常表现出爱挑衅的行为来。 3.及时关心孩子的要求,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但不放纵。当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时,父母一定要考虑全面,提出明确答复以及一定的限制。这样,既能使孩子感到开心,又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所表达意识。 4.给予孩子独立的机会,并逐步给予孩子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平时注意与孩子进行平等和民主的讨论,使孩子的道德认知、自制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更好、更深入的发展。
发挥美术教育功能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走的一条由浅入深的专业美术之路,教学从单纯的学科本位出发,知识的难、繁、专远远的脱离了我们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状况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大大背离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学科功能和学生成长需求,服务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实践水平的增强。
一、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学生的审美的需要。
美是艺术的核心,没有美,就没有艺术,艺术就要塑造美的形象,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使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让人们热爱美、发现美、保卫美、创造美,这是艺术的根本功能。艺术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们有正确的审美判断。但由于种种差别,人们的审美心态、审美情趣是有差异的,通过优美的艺术作品,使人们树立高雅的审美趣味,产生更高一级的审美追求,这就是艺术的审美功能。而和其相吻合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审美的需要,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那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如著名的杰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观赏者从中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心灵的震撼。正是这种震撼力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丑恶事物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恰恰是通过“审美”的过程实现的。
二、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需要。
艺术的认识功能,源于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社会和人生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加深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即使是不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的花鸟画、外国的静物画,以及各个时代的建筑、工艺美术品、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人们也能从中认识的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以及美术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等等。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而处于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们,也正向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探索认知,以丰富自己的社会和人生知识。优美的线条,可爱的图,、精巧的外形,还有那大胆创意的艺术字,一组合就是一个美的精灵。走上街,首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块块招牌,琳琅满目,你怎么看都看不过来。那颜色搭配,更是无比和谐,巧夺天工……透过这些美,我们认知到世界的五彩缤纷,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人情的呼唤,在断臂维纳斯脚下,我们捕捉到她的明眸的爱的深远,对失去也是一种美的哲理的感悟。
三、美术教育的成“人”功能与学生成人成材的需要。
所谓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对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等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坚定某种信念。除此之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 在对“道德”、“修养”的优化方面,鲁迅对此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蔡元培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因为“美育”有进步的教育功能之故。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其造型艺术作品多数是人类美好情感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再现。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从感情上打动学生,使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实用性美术虽然一般都不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思想内容,但它们所体现的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结合本身,就能使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好的情趣,这对人的思想情操特别是审美情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正是我们之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这无法脱离实实在在的活动过程,在美术的欣赏中我们学会了成长的道理,在美术的创造中我们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
四、美术教育的娱乐功能及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需求。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和快乐天生有缘,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没有快乐就没有创造的活力,野外的景物写生,室内的装潢设计,时装秀上的张扬个性,小小贺卡上的温馨祝福,一张张漫画,一幅幅写真,一笔笔书法,一塑塑泥雕,都是孩子们在美术舞台上的快乐写实,驻足田野,在无限风光中稍事休憩;挥笔运毫,在行云流水中静养身心;桢桢动画,在画面的交替中体验生机;七彩的旋律,点线面的组合,立体的造型这些美术特有的符号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娱乐功能,我们在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造中,获得激动和快适的感觉,使精神满足和愉悦。可以说她是我们调节精神、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宝,更是我们心灵最温馨、最愉悦、最滋养的家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7 11:31
目录
概述
背景简介
成长的需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