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外文名称 Institute of Care-Life,简称 ICL),成立于5.12汶川地震后,由四川省人大代表王暾博士(
双博士学位)创建,并牵头成立由四川省政府授牌的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民办非盈利的科研单位。减灾所和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多灾种预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
预警系统
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王暾博士领导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5.12汶川地震后,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是在地震高危区域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台网,监测仪将监测到的地震动关键信息发送至地震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地震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用户接收预警信息并进行避险和紧急处置,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目的。与无预警系统相比,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灾难到来前给出警告,缩短反应时间、判断时间、决策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
图1 没有预警系统,人们对地震的反应过程大致如下:
图2 有了预警系统,加之平时的演习,对地震的反应过程大致变成:
系统原理
地震预警系统(见图3),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
(例如,台站间距15公里)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
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横波或面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技术。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主要进展
地震预警关键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减灾所的努力,已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其系统平均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关键核心技术均优于日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世界领先技术用于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市县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增至6300余个,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
持续为多领域和多行业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在地震预警应用推广方面,通过成都的示范的引领,减灾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示范应用到各领域。自2011年以来,已逐步通过手机、广播电视、政务微博、专用接收终端等连续8年安全服务民众、学校、社区、化工、地铁、高铁、国防、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及重大工程等领域,并连续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长宁6级地震等63次
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技术安全、可靠。同时,该地震预警技术已出口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减灾所已建成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分布图
红色线条为地震断裂带,绿色覆盖区域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市县应急部门共建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的区域,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覆盖6.6亿人,占中国地震区人口90%。
连续预警63次破坏性地震
ICL地震预警技术已连续预警网内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长宁6级地震等63次
破坏性地震。
大事记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示范应用到各领域。自2011年以来,已逐步通过手机、广播电视、政务微博、专用接收终端等连续8年安全服务民众、学校、社区、化工、地铁、高铁、国防、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及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并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长宁6级地震等55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技术安全、可靠。同时,该地震预警成果已出口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注:以上进展,除非有另有标明,都来自减灾所及其合作单位。
总之,自 2010 年以来,减灾所在地震预警领域前进的每一步都代表了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前进的每一步;自 2013 年以来,减灾所在地震预警领域取得的一些进步,代表了世界地震预警领域取得的一些进步。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3年12月25日被评为智慧蓉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相关争议
向苹果用户收取服务费
2024年4月5日,就“地震预警”App向苹果用户收取10元/年的服务费,所长王暾博士回应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作为民办非盈利的科研单位,作为中国地震预警科技的创新者与引领者,向苹果用户收取的地震预警服务费是为了更好改进预警科技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