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科院是市委、市政府的
直属事业单位,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咨询机构。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原称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1月,2000年8月底改称现名。成都市社科院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为行动准则,突出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把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和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任务。是成都市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心、社科情报信息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是成都市
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基地。
29年来,成都市社科院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怀、支持和领导下,规模不断扩大,事业不断发展,培养出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出了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机制。2003年,结合成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市委投资2700多万,在
成都市锦江区琉璃乡金象寺村3组,建成了占地面积25亩的独立大院,总建筑面积10090平方米,绿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道路广场4000平方米的新院。
市社科联(院)现共有53名机关事业编制。其中,市社科联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人数为19人(含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编制2人);市社科院事业编制人数为34人(含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2人)。联(院)现有在职职工共46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6人,研究生毕业3人,大学本科18人,大学专科4人,高中2人;全联(院)现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7人。现有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荣获“成都市优秀专家”称号的4人,获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有两人受聘担任成都市政府参事室参事。成都市社科院已形成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的并有较高素质的科学研究队伍。
“十一五”期间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为繁荣发展成都的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重要机遇。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将按照《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成都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要求,坚持立足成都、面向实际,研究成都、服务成都,为成都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和为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于1989年10月,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入成都市社科联的全市性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团体和区(市)县社科联的联合组织。经过19年的发展,已有全市性的学会、协会、研究会61个。根据中共成都市委[2004]55号文件“建设大社科机制”的要求,近年全力推进县级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作。到2007年底,成都市编办已对全市19个区(市)县下发了成立社科联的批文,共批准成立局级区(市)县社科联17家,副局级社科联2家,已有18家县级社科联正式挂牌。所有成立的县级社科联机构都做到了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地的“四有”目标。
《社科论坛》杂志是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管、成都市社科联(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刊物,刊物遵循“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文章选题重点是关注理论前沿、抓住社会热点、聚焦实践难点上做文章,内容围绕社会科学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动向做文章。刊物为促进成都市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担当决策参谋,读者对象主要是学术机构专家、党政机关干部、高等院校师生等。《社科论坛》杂志设有政治研究、专家访谈、聚焦成都、主题论坛、三农问题、城市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研究、百家讲堂、海外观察、比较研究、行政研究、经济研究、学术随笔、大家观止、学术辞典、学术前沿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