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林科学院(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是
成都市人民政府直属正局级综合性农林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1960年4月,成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3年5月,改名成都市蔬菜研究所。
1984年3月,改为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整合成都市农业科技资源,组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2010年2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整体搬迁至温江新院区。
2016年2月,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组建的
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暨
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成立。
2020年10月,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承办的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举行。
2022年10月,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发起组建的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5年1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拥有在编职工245人,科技人员1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96人;博士学历28人;拥有市级劳动模范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四川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15人;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蓉城英才”、市级优秀专家27人、市级以上劳模8人。
科研部门
截至2025年1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设有9个研究所,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30个,建有6个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截至2025年1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温江新院区占地总面积297亩,建有专用实验室、通用实验室等科研用房,科技成果展示、标本及成果陈列室等科研辅助用房,以及贮藏室、冷冻库、机具库、标准厂房等,另建有22000平方米钢架大棚和隔繁网室。拥有科技条件平台41个,在温江院区、崇州、金堂、马尔康、海南陵水、云南元谋等地建有科研试验基地1000余亩。
合作交流
2023年3月29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月8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成都市中以津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1月19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1月19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成都市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被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评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
2024年2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获2022-2023年度成都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同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获金牛区“对口支援石渠县先进单位”称号。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截至2025年1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涵盖粮油、园艺、林业、水产、装备、加工、畜禽、环能、信息等40余个学科和专业领域。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1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共审定(登记)品种304个,授权专利213项,制颁标准113项,发表论文1179篇,出版著作60部,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251项。“十四五”开局以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视为一等奖)、成果奖二等奖3项;中华范蠡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行业十大杰出成果奖2项。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院徽展现科学院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公益类农业科研服务单位,助推农业、服务农业、奉献农业的功能与属性,体现:成都地域+农业科研服务的特点。
1、该院徽以“太阳神鸟”转动的太阳为底图,体现成都地域标志。作为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成都,“太阳神鸟”是成都独有的历史标志,其转动的太阳,象征科学院像太阳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体现“助推成都现代农业引领全国,迈向世界”的核心价值。
2、该院徽以“手捧的麦穗”为主题图案,体现科学院为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助推农业、服务农业、奉献农业的功能与属性。
精神文化
核心价值观:助推成都现代农业引领全国,迈向世界
文化活动
2023年6月29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机关党委、院工会联合举行庆“七一”暨“农林有您我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12月29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工会委员会举行了2023年度职工气排球比赛。
2024年2月4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工会委员会在院内开展了“跑起来 跳起来”2024年迎新春系列活动;3月6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工会委员会组织全院在职在编女职工开展“激扬巾帼志 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