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中国四川省公办高校
成都大学(Chengdu University),简称“成大”,是一所由四川省主管,实行的是省市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博士建设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建设单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都大学正式成立,该校建校之初即为本科院校。1979年,为充实成都大学的生源,增强成都大学的办学能力,成都市政府将1977年成立的大专性质的“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中文、数学77级和中文、数学、物理78级)并入成都大学,并临时迁入外北花圃路小学内,合并后的成都大学共有学生946人。1983年,该校因响应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改办成专科层次职业大学。到199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响应成都地区扩建发展五大城区的建设规划,向四川省人民政府请示将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后经省政府批复同意,都江教育学院于1992年12月5日并入成都大学。次年,成都市教委下文通知,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后,改称为“成都大学都江分部”。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都大学恢复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成都学院。直至2018年12月7日,经教育部发文同意,成都大学恢复校名。
合并发展
1991年,由温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发展而来的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
2006年4月16日,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大学,合并后的新成都大学是一所集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为一体的多科性本科层次城市型大学。
成都教育学院
成都教育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成立的淑行女塾。在小学师范教育方面,成都教育学院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和传统,在成都市小学师范教育界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和作用。1904年,淑行女塾及新都县速成师范学校成立。1996年,成都成人教育学院并入成都教育学校。2001年,由淑行女塾发展而来的原成都师范学校和由新都县速成师范学校发展而来的新都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成都教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幼稚师范学校。1949年,四川省成都女子师范与幼稚师范联合学校,并于1950年更名为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1953年~1971年期间,该校先后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女师)、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第一师范学校、成都简易师范学校、成都师范学校等学校。1973年,该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由原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三所学校合并而成。该校的创办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四川省护士学校。1958年,四川省温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成立;次年,成都中医学校成立。2000年,由四川省温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四川省成都第二卫生学校,及由成都中医学校发展而来的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并入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2010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并入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其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于1901年创办的圣修医院。1950年,圣修医院更名为和平医院。1951年,经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西南铁路工程局与和平医院合办西南铁路工程局基地医院,随即西南铁路工程局接管医院。1958年10月,成都铁路局成立,该院划归成都铁路局管理,并更名为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1984年,该医院由平安桥街搬迁至成都市二环路北二段82号,同年10月9日,门诊大楼建成;1986年1月,该院第一住院大楼峻工;1987年,行政综合楼及院内道路相继完工,设病床530张,医院工作进入正常运转;1986年7月,局机关门诊部并入医院,同时设立局机关卫生所;1999年底,第二住院楼竣工。2001年,医院成为遵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2004年,该院从铁路系统剥离,移交成都市政府成为市属公立医院,医院更名为成都铁路中心医院。2010年6月,该院整体划转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2013年5月3日上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属下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正式整体无偿划转给成都市,并由成都大学承接。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前身为1965年成立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1965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抗菌素室的部分研究人员与设备,分成四个批次相继从上海迁移到成都,建立抗菌素研究所。该研究室曾先后隶属于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化学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四川省化工局、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等单位。2011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6家科研与产业化机构整合成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并入成都大学。
2024年10月10日,农工党成都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大学设有19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科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成都大学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包括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建有一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大学有专任教师1721人,其中,正高及副高职称教师近800人,博士教师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1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00余人。有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近2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11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3人、欧洲院士2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国家杰青等4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00余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大学有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自动化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有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4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获批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建有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获批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9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18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45所世界知名大学、14所世界知名年轻大学、53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
2016年,成都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3所在蓉高校和丹麦VIA大学、德国财经政法大学等11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成立了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该联盟是成都市第一个利用国际友城资源建立的高等教育多边交流合作平台。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设立四川省内第6所、成都市属高校第1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斯特灵学院,开设了休闲体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3个本科专业。与韩国嘉泉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举办工程造价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该校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筹建的“成都牛津布鲁克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了四川省“十四五”高等院校设置规划项目,与泰国西北大学、那黎宣大学也合作开展了境外办学项目。学校还与嘉泉大学等境外高校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
截至2024年3月,成都大学开展了近百个涵盖本硕博多层次、多学科的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和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累计已培养留学生4000人,生源国77个,曾入选首批“四川省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外来本校授课、讲学、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1000余人。该校还每年派出200余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进行访学研修和交流合作。
成都大学每年都开展以国际理解通识课程为主体的暑期国际小学期和国际交流课程周,建有全球语言测试中心一个,包含汉语水平考试(HSK)机考、雅思(IELTS)机考等考点,其中雅思机考考点曾获“2022年全国雅思优秀考点奖”。建有全球研究平台集群一个,“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曾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共同发起单位。还建有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英国系列国别交流中心聚集平台。
此外,该校还加入了“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该联盟成员单位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五省一市(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以及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14个联邦主体。该联盟的建立旨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势互补等,提高联盟成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推动双方学术研究以及在教育、科技、青年和文化领域合作,加强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政府和民间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大学有科研人员1500余人,建有包括国家低碳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省社科联首批试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83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大学近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7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8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5项、国家艺术基金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9项。该校发表ESI各学科论文5200余篇,多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中2022年发表ESI各学科论文1819篇;发表CSSCI论文405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261.5万余册,订购期刊489种;拥有电子资源平台43个,电子期刊6万余种;资料类型覆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截至2024年,成都大学共拥有《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抗生素杂志》《教育与教学研究》《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6个期刊,其中《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是成都大学首个外刊,创刊于2022年8月25日。
该期刊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学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药学与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现代制造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该期刊创刊于1982年,刊期为季刊,曾获得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多家知名数据库及文摘期刊全文收录。
该期刊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学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刊发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与社会学、语言文学、艺术、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引文数据库统计源刊、全国市属高校优秀学报、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藏期刊。学报的“三国文化”栏目曾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栏目”,“口述史”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
该期刊由成都市教育局主管、成都大学主办,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是四川省第一届、第二届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四川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引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中教数据库、博看网等收录。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
该期刊由成都大学的期刊中心创办,创刊于2022年8月25日,是成都大学首个外文期刊。该期刊是以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数字社会与数字人文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为主题的学术期刊(季刊),具有跨学科、前沿性、开放获取等特点。期刊内容包括理论与基础、业务和组织转型、社会转型、平台与技术、应用与趋势五个主题。期刊主编、副主编及编委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为相关领域具有良好声誉的学者。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成都大学中文名称为“成都大学”,中文简称为“成大”;英文名称为“CHENGDU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CDU”。
设计者:王小军
问世时间:2009年10月27日
含义:成都大学校徽采用包含太阳神鸟图形、书本、建筑、警示钟、鸽子、地球、欢呼人形等元素的圆形图案;采用“成大红”(C=30M=100Y=100K=10)色相;校徽中央图案取自成都金沙太阳神鸟,寓意学校立足成都、融入成都、服务成都;屹立的书本,寓意大学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下方有“197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成都大学”的英文名大写,下方是赵朴初题写的校名。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主旗为“成大红”色长方形旗帜,副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央均印有学校校徽、赵朴初题写的校名以及学校英文校名大写的标准组合。
精神文化
成都大学的校训为“自爱、自修、自尊、自强”,出自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张澜先生在1942年给自己提出的座右铭——“四勉一诫”,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该校对校训的释义为:“自爱”,即坚守仁义良心,出淤泥而不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自修”,即强调君子上达,知行合一,为仁由己,止于至善;所谓“自尊”,即崇尚廉耻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所谓“自强”,即立足追求真善美,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成都大学的校风为“团结、创新、求实、拼搏”,该八字校风于1985年提出,其赋予的内涵为:团结,是成大的生命线,无论身陷困难还是身处顺境,都坚信要发展必须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创新,是成大的立足点,在激烈竞争中,不创新,不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就难以生存,难以发展。求实,是成大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拼搏,是成大的精神,艰苦创业是成大的优良传统,也是成大办学的显著特点。
2010年10月12日,《成都大学校歌》诞生。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成都大学有大风文学社、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电子创意协会、“蒲公英”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队、成都大学BIM协会、民族舞蹈协会、成都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F-orange极限飞盘协会、ERP协会、成都大学红十字会、日映汉服社、棋类协会、会展协会、建研社等近百个社团,其组织举行的活动有:成都大学第一届材料设计大赛、成都大学第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成都大学玄武杯等。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成都大学医护学院综合实验楼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澳门特区援助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之一,这座综合教学楼被同学们称为第九教学楼,是成都大学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建筑总面积23180m,由实验及实训用房、教学用房、学术会议厅及办公用房三大模块组成,采用全框架结构和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能同时满足2000学生教学及实验需求。援建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成都大学医学类相关专业建设的办学条件,为成都大学申办临床医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概况.成都大学.
学科建设概况.成都大学.
省厅级平台.成都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