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位于国家级新区----
四川天府新区西南部,毗邻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016年3月,由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双流区、新津区合作共建。
历史沿革
2016年3月14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双流区、新津区在成都市新会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三方携手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产业城,共同推进天府新区生物产业发展。
2016年12月30日,诺奖得主毕晓普癌症研究所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2017年6月20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确定为天府国际生物城。
2018年3月30日,亚洲最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开工。
2018年4月11日,天府国际生物城荣获全国性奖项——“生物医药最佳园区奖”“生物医药最具潜力园区奖”。
2019年4月15日,成都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揭牌暨首单医疗产品通关仪式在天府生物城举行。
2020年4月16日,天府生物城落户企业成都先导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2020年6月2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
2021年1月15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世界500强费森尤斯奥美德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2021年4月25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首家医院——成都京东方医院正式开诊。
2022年2月,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国内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个性化“免申即享”政策服务体系。
2022年12月27日-29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儿童医学中心)天府国际生物城院区的开诊试运行,也意味着天府国际生物城又一座三甲标准医院正式亮相。
截至2023年5月,生物城累计落户项目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
区位现状
概况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总面积44平方公里,位于锦江以西、二绕以北,与高新南区、新川科技园、秦皇寺商务区、成都科学城等在功能上互补,共同构建起四川
天府新区的“产业之钻”,承载着成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任。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在财政投资、财税收入、经济指标考核等方面,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定下了清晰的分担方式。所有涉及资金收益和支出,以及涉及行政考核、统计的指标,都有明确的划分比例,一律严格按照既定的比例执行。天府国际生物城实行“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合作方式,成都高新区、双流区按6:4比例进行投入共担、地方财政收入、经济指标共享。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双流部分约39.2平方公里,新津部分约5.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区域内多为浅丘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约在20米左右。
容纳永安水库、锦江等优质水资源,植被繁茂,生态环境优美。
规划详情
政治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主任:
曾科 产业规划
规划理念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按照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发展理念,倡导“知识+艺术+健康”的城市氛围,提倡低碳发展、健康生活,打造集魅力、人文、活力、品质和特色为一体的生活宜居国际社区,树立全球生物城之家(My BIO-TOWN)品牌。
规划定位
总体定位: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与智造之都、国际化的生命健康小镇、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创新实践区。
国际定位:国际生物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国际生物产业创新要素聚集区,未来
生命科学、健康生活的示范城。
国内定位:“以人为本、先人后产、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业创新引导地。
发展目标
产业指标:力争到2035年实现全口径总产出超过5000亿、新增人口超过20万人、企业超过3万家。
人才指标:顶尖人才超过1000人,高端人才超过5000人,专业人才超过30000人,技术人员超过50000人,配套服务人员超过120000人。
创新指标:包括国际合作和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
产业技术研究院、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先企业以及创新药物等。
发展重点
天府新区国际生物城按照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以构建“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五链融合发展”生物产业生态圈为路径,以人才聚集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要素,精准确定“5+N才模式,确定生物技术药、创新型化学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大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加快建设形成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交易中心、药物及医疗器械国际临床研究服务中心、生物技术药物全球外包生产中心、天府国际医疗中心等五大中心功能。
发展保障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发展保障,打造从龙头企业到创新企业的产业上下游互动生态,以及10分钟范围内的工作、生活、文化、休闲、生态的活动圈,便捷、精致的7×24小时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计划通过985、211等综合性大学来帮助培养基础人才,通过科研院所来帮助提供中高端人才,通过国际知名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来培养顶尖人才,通过聚集国家行政及服务机构来创新引进平台资源。
城市规划
总体结构
一江一心三廊九组团
一江:锦江生态带
一心:以永安湖为核心的生态绿心
三廊:具有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绿化景观、雨水收集等作用
九组团:规划形成生态化、低密度、复合型九个组团。产业组团兼顾科研、生产、生活和配套等功能,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紧密衔接。
道路交通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将规划形成“五横五纵”骨架路网体系。同时规划有5条轨道交通,其中5号与16号线主要沟通与中心城区的关系;6号、12号线与成都科学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要发展区域对接;21号线主要与新津等外围区域相连。5号线和6号线已通车至离生物城距离最近的回龙站。
市政配套
以
物联网、
传感网、
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基础,以新的社交方式和制度规则,将人、物、自然等进行高效整合、协同运作,形成可持续创新的新型智能化城市,不断满足发展需求。
生活配套
生物城产业服务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政务平台 、金融服务平台 、国际交往平台
新城中心 :商业商务、健康医疗、文化教育
产业邻里中心:便利店、餐饮、银行ATM、健身等生活配套
生活邻里中心 :中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超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
城市特色
将上述规划要素进行品迭、优化、形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规划特色。即沿生态开敞空间及重要节点,布局研发办公和商业居住,主要展示低密度、生态化的科研商务及居住界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与风貌特色。
打造万亩生态湿地公园。以永安湖为核心构建“一湖六湿地”的水生态系统,形成以森林及湿地为特色的“AAAA”级景区,发挥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绿化景观、雨水收集等作用。
专家谈生物城
“看好成都,正是因为对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和人力资源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成都国际生物产业城未来发展的充分看好,大会也正式宣布将成都国际生物产业城作为核酸与蛋白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创新药物研究国际会议定为未来的永久会址地。”——佐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黄震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