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国四川省公办高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简称成中医,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前身建设
1936年,以李斯炽为代表的蜀中名中医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隶属于中华民国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学校以振新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目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
1954年,在四川国医学院办学基础上,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于省会成都外东锦官驿建立了成都中医进修班,后改名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开展对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和对中医药学术的研究、整理,后于1955年迁入成都市内四道街办学。
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国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四川国医学院被定为“中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选址之一”,四川省卫生厅于7月5日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委员会筹备处,并在原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成都中医学院,这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同年9月,学校于四道街校址举行了首批学员开学典礼,李斯炽为首任院长,原四川国医学院学生悉数成为了师资骨干。
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建立。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今十二桥校区。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中医学院成为了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学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截至1994年,成都中医学院开展了多次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
正式成立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都中医学院”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参与发起成立了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后于2004年9月经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省级研究生院。
2006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了四川省局共建高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形成了以医药健康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学校本部也从十二桥搬至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校门也经行了改造。同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该校。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后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2015年4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7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组成“校校战略联盟”,被评为了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同年9月,学校入选了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12月2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共同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同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5月1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同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三方共建高校。后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先后成立中医药转化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基尔健康医学院,此后还入选了中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同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中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
2024年7月19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化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活动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20个学院,开设3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岐黄工程”专家14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级特聘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9人。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四川省杰出人才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等省部级称号19人,四川省特聘专家5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前1%学科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一流课程98门,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7项。学校作为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已完成100多部行业规划教材编写,主编人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3部主编教材获全国二等奖,6部副主编教材分获特等奖1部、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情况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开展了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学校还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尔健康医学院”,设有“葡萄牙宝德分校”“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等,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在黑山、德国、白俄罗斯设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塔吉克斯坦建设了“中国-塔吉克斯坦传统医药中心”。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着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直属医院4所。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各级各类实验室82个,包括四川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科联重点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30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31项,共获得了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8项,其中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9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馆藏包含了党群、行政、外事、教学、科研、设备、基建、会计、出版、声像、名人等类别档案,档案近7.5万卷,电子文件近400万页。
截至2023年10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理、工、管、文、农、教等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还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开通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SCI、SD、Ovid、Springer等优质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超星、优阅等中外文电子图书平台,还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平台,自建有巴蜀中医药古籍等数据库资源。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72.01万余册,其中中文纸质图书168.94万余册(古籍文献3.07万余册)、外文纸质图书3.07万余册,电子图书349.61万余册,各类数据库或平台70个。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于1958年创刊,以16开版、双月刊杂志形式出版,为国家卫生A类期刊,设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名家名师名医”“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等特色栏目,可接受中高级中医药科研、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投稿,已被清华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多个数据库收录。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性刊物,主要内容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改革论坛、教学研究、学科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临床教学、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等,主要刊发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临床教学、研究生教育等领域的论文。
《中药与临床》
中药与临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承办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为卫生A类期刊,级别省级期刊,主要报道中国中药资源、鉴定、栽培、养殖、炮制、制剂、化学、药理、中药理论、临床、不良反应、本草等各专业领域科研成果和进展动态,设有名家论坛、方法学研究、临床中药、品种品质、药效物质、炮制制剂、药理毒理、民族医药、中药教育、药事管理、中药相关产品等栏目,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是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为A类学术期刊、季刊,每期大16开64页,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包括论著、专家笔谈、银海探源、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国际讲坛、继教园地、经验交流、远程医疗、综述、基层园地、信息动态等,报道中西医眼耳鼻喉相关临床、教学、科研动态、成果、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等文章,已被《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收录。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是由四川省卫生厅主办的综合性卫生事业管理期刊,也是各级图书馆、资料室的重点收藏刊物,开设有探索与改革、卫生行政管理、医疗市场、医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农村卫生、社会医学、医学教育与科研、行风建设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徽有着徽志、徽章两种。其中,徽志为圆形,由核心图案、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组合而成。而徽章则是为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校名标准组合(左右排列)而成,包括徽志与中英文校名标准字体组合,统一教师佩戴的为红底金字、学生佩戴的为白底红字。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帜,基色为赭红色、辅色为青灰色,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大小为长240公分、高160公分,长与宽的比例为3:2,可放大或缩小,象征着学校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力量悠久。
精神文化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乐学、善思、求本、创新”。
2021年10月,学校设定为校庆纪念月,将10月25日至10月31日设定为校庆纪念周。同时,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章程》第一百零七条中规定,学校校庆日为每年8月16日,校庆纪念日则为10月末的星期五。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社团包括志愿公益类(绿色环保协会、蜜蜂的家、杏林迷彩协会、杏林先锋人协会),学术科技类(“Psyche”杏林之心、AUG实验室、爱眼协会、巴蜀名中医学术传承与研讨协会、藏医药发展协会等),文化体育类(淳德古琴社、FlyingWheel协会——halfcab滑板社、Flying轮滑社、IM电子竞技社、i读书协会、Latin舞社、X次元动漫社等)。校内开展过校园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校内学生还获了国家级省级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志愿服务类赛事奖项、文化艺术类赛事奖项等210余项,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约1800亩,共有着温江主校区、十二桥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4个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6万人。
温江主校区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设有基础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基尔健康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智能医学学院和体育健康学院。
十二桥校区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养生康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人南校区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5号,校区内主要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
汪家拐校区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汪家拐街16号,校区内主要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图书馆、百会堂、网球场、篮球场、校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图书馆位于整个温江主校区的中央,其他大部分建筑则围绕着校园的环形主干道修建,校区附近还有着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成都师范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校友情况
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历史悠久,曾培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中医药硕士研究生、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校内有着‏梁朝军、王辉武、何新宇、胡强、唐德厚、江吉村等杰出校友。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校历程.成都中医药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