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萧何》是
上海京剧院根据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所改编的历史类京剧剧目。
剧情简介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结束了华夏两百多年征战纷乱的局面,开创了一个历史新纪元。
萧何与韩信,一代贤相名将,一双生死知己,依旧感悟着对方的生命脉动,踏入庄严肃穆的长乐宫。而此刻,一把象征君王尊严的“斩蛇剑”,已然高悬于他们的头颅之上。
钟离昧,项羽的旧部,来找韩信生死决战;陈豨,韩信的密友,贸然起兵造反,将韩信一次次推入绝境。萧何用自己的才干、智慧甚至女儿的爱情及家族三百余口的生命,一次次地作着艰难的维护,直至被吕雉深夜召入宫中。
韩信死了,是萧何把韩信召去的。无论是韩信心甘情愿去死的,还是萧何心甘情愿让韩信去死,无论如何,韩信一定是卸去了世间的所有沉负,臻达于自在生命的最后境界。
作品选段
创作人员
主创人员
表演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
戏曲表现
创作过程
为纪念和继承麒派艺术,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上海京剧院决定创作一出继承和体现麒派艺术的新编剧目《成败萧何》,剧目根据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所改编。在创作过程中,仅前期酝酿工作主创人员就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各类史料、笔记等达40余万字,并对历史背景及人物进行分析讨论,不断地调整剧目的切入点、人物的定位、内涵的开掘。
剧情安排
《成败萧何》在情节叙述上延续京剧传统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虽然两个萧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具体背景不同,但性格是贯穿和发展的。《成败萧何》是对萧何这个历史人物所作的一次诠释:通过萧何在完成举荐韩信,使之为汉室建功立业之后,他所完成的又一次人生重大的抉择,表现萧何在汉初历史潮流的驱使下,于万般无奈之中败灭了韩信的痛苦历程。
唱腔设计
金国贤、续正泰两位唱腔设计利用了京剧声腔艺术的各种元素来发挥流派的特色,并作了探索。剧目以麒派声腔为主体,汇集了【西皮慢流水】【碰板】【高拨子】【清江引】等具有麒派特色的板式,又运用了麒派并不常用的【反二黄】的板式,并结合了【反四平】的腔调,组成了一组套符合人物特定心理的唱段。
韩信的唱腔以裘派为基础,根据人物的个性及演员特长,增加了高亢激昂的成份。吕雉则在梅派的基础上,为其设置了一段【娃娃调】的唱段,以突出人物强硬的一面。萧静云的唱腔中融入了荀派的元素,以展现了这一烈性女子侠骨柔肠的一面。刘邦的唱腔以高派为主调,突现帝王的尊严。
音乐设计
《成败萧何》的音乐力图以民族的、京剧的,又是简约的、以少胜多的方式,传达剧本意蕴。剧目在作曲上以民族器乐为主,以追求深远、悲怆的音乐意境。间奏则以古琴、埙为主,以增加历史感和沧桑感。
获奖记录
剧目赏析
《成败萧何》传递了作者对历史审视的新角度和哲思,为引发人们对历史,对文化,对人性的思索,其创作上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特别是比较丰富、深刻地揭示萧何的内心思想冲突。强调哲理思索的品格与重视对人物内心精神生活的开掘,使得《成败萧何》在编导创作上汇入了当代的戏剧审美追求(话剧导演、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徐晓钟评)。
《成败萧何》是一出具深刻哲学意味的悲剧。这个戏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戏剧本身,也超出了整个舞台艺术。它昭示了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文艺艺术,特别是面向大众,面向观众的舞台艺术所应坚守的一种历史精神和美学精神(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评)。
《成败萧何》借古喻今、针砭时事,曾经是一个时期来新编历史剧创作的重要理念,通过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给人们以更深刻的历史启迪。它提升了京剧的文学品味,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增添了亮色(文艺评论家、作家
郦国义评)。
《成败萧何》以辩证的历史观解读千年古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现代文化立场和叙事方式讲述汉朝初年一系列历史人物纠葛,揭示历史潮流中个体生命的无奈,即“成败岂能由萧何”。剧目深入挖掘人物心灵体验的合理性,探索复杂人性,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蕴。全剧坚持植根传统,贴近时代的艺术诉求,遵循京剧表演艺术的舞台规律,充分展示“麒韵裘味”的行当流派特点(《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