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藩镇
成德镇,又称恒冀镇,后又改称镇冀镇,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一个藩镇,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四姓更迭,先后由李氏、契丹王氏、回鹘王氏、张氏统治,922年为晋王李存勖所灭。
李氏
成德镇首任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原为史朝义旧将。宝应元年(762年)投降唐朝,唐朝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张忠志为恒阳节度使(777年改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田承嗣、李怀仙称“河朔三镇”。建中二年(781年)一月,宝臣死,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悦等起兵叛乱。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契丹王氏
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月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以功高赏薄,对朝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暗中与幽州节度使朱滔相互勾结。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与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亲赴王武俊营部,劝降武俊,二人结为兄弟。王武俊与李抱真联合对付朱滔。王武俊归顺朝廷,进位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王武俊死后,子王士真、孙王承宗相继袭位。
元和五年(810年),唐宪宗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却无功而还。元和十一年(816年),王承宗勾结吴元济,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兵力进行讨伐,两年无功,宪宗被迫罢兵。田弘正奉召讨伐王承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于南官,承宗势蹙请降,唐廷亦因久战乏力,以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顺朝廷。
回鹘王氏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调为成德军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年)七月,田弘正准许卫兵三千人返回魏博,成德军都知兵马使回纥阿布思族王廷凑潜怀异志,勾结牙兵,杀害之。田弘正与家属、将佐三百余人同时遇害。王廷凑要求唐廷授节度使,又取冀州,杀刺史王进岌,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唐廷以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全军三万人讨王庭凑,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值大雪缤纷,军不得进,朝廷只好默认。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王廷凑亡后,其子王元逵继任节度使。元逵一改其父骄横跋扈,对朝廷十分恭敬,贡赋不绝。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奉诏为泽潞北面招讨使,协同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王元逵攻宣务栅(在今河北隆尧西北),并在尧山(今河北隆尧县西北)击败刘稹。之后,其子王绍鼎、王绍懿,其孙王景崇先后袭位。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王镕继位。王镕有智谋,自称赵王,在李克用父子、朱温、罗绍威之间周旋,割据镇冀近40年。晚年被义子张文礼所杀,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
历代节度使
李宝臣(762-781年)
李惟岳(781-782年)
王武俊(782-801年)
王士真(801-809年)
王承宗(809-820年)
王承元(820年)
田弘正(820-821年)
王廷凑(821-834年)
王元逵(834-855年)
王绍鼎(855-857年)
王绍懿(857-866年)
王景崇(866-883年)
王镕(883-921年)
张文礼(921年)
张处瑾(921-922年)
辖区
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县),首府,820年改名镇州
冀州(治今河北冀州市)
赵州(治今河北赵县)
深州(治今河北深州市)
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
易州(治今河北易县)
沧州(治今河北沧州市)
德州(治今山东陵县)
棣州(治今山东滨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3 17:48
目录
概述
李氏
契丹王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