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幼殊
中国诗人
成幼殊,1924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湘乡。出版第诗集《幸存的一粟》,《成幼殊短诗选》,在81岁高龄时诗集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人物生平
1924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在同一年出版了《世界晚报》。
少儿时期先后就读于南京、香港,其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此前成幼殊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圣约翰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工作。
1946年起在上海、香港、广州当外勤记者。
1948年和大学同学陈鲁直结婚,共有四个子女。
1949年10月她悄然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其后父亲去台湾,这一别,竟是30年骨肉离散。成幼殊不到10岁时,父母离异,加之战乱流离,从此和父亲便是聚少离多的。
1953年初参加中国外交工作直至离休,曾先后外驻于新德里、纽约、哥本哈根等地。
1979年9月,成幼殊终于得以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与异母小妹成露茜家和父亲重逢。而那时,她的母亲已经过世4年多了。
成就荣誉
成幼殊女士是四十年代即活跃于诗坛的女诗人,当时她还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
后来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上海地下工作,业余写诗仍不倦,曾以金沙为笔名写出了许多人们传抄的好诗。
抗战胜利后所写的纪念昆明“一二·一”死难烈士的歌曲(词作)《安息吧,死难的同学》,及《姐妹进行曲》曾广为传唱。
建国后她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曾多年在我国驻外使馆任职,工作之余,仍痴迷于诗,几十年不间断。终于在友人的支持下,把几十年的诗作,连同背景照片、说明文字,编成一本《幸存的一粟》出版,成为人们关注的独特的一本诗集。这不仅是她个人创作生活的总结,也是对当代诗坛的一份珍贵的献礼。
年近八旬的她才出版第一本诗集《幸存的一粟》,《成幼殊短诗选》;
《哥本哈根大学》,着重于阐述其在物理、医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贡献;
《NB——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译自大科学家玻尔的同事斯忒藩·罗森塔耳丹麦文原著,合译。
迄今未停笔。她吟自然的诗可从两个层面理解,即,或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寄喻人事对她的触动。
在81岁高龄时诗集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出版图书
家庭成员
父亲成舍我,台湾世新大学创办人。
弟弟成思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
姐姐成之凡,一个传奇人物,本是上海国立音专的高材生,多年之后,她在法国以法籍华裔的身份3次竞选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5 23:5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