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片拼音是xì qǔ piàn,是中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1905年,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实际上是京剧老生
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片段的记录。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1954年,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戏曲片。
简介
戏曲片是中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
类别
戏曲片有记录一出完整戏曲剧目的,也有记录著名戏曲演员表演片段和折子戏集锦的。如《群英会》、《
盖叫天的舞台艺术》。还有的突破舞台框子,采用布景或实景,将戏曲艺术表现手段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兼备二者之长,比如《野猪林》(
京剧)、《红楼梦》(
越剧)。
性质
在美工及其他艺术处理上,戏曲片注意保持戏曲的特点和原剧的风格,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
发展
民国时期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后,任庆泰的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又拍摄了《长坂坡》、《青石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均为京剧短片。
1920年代,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
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著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新中国初期
1949年后,拍了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等大师的舞台艺术片,但立意是很明确的,就是趁他们尚在世,留下珍贵的声像资料,严格地说,那只能算资料片,并非独立的“电影”。
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结合、运用特技、并在社会上发生了广泛影响的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唱响全国、流传港台,人人识得严凤英。严凤英朴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阵山野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戏曲电影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问世,那也是戏曲片:由越剧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时风靡全国。该片被周总理带到日内瓦,替新中国作了最为出色的形象宣传。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浙昆《十五贯》被拍成电影,受到毛泽东激赏。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等地方剧种的电影也相继问世,每一部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许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戏拍成电影,被全国人民接受和喜爱,正是建国后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以及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结果。
戏曲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三个多小时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该剧编剧徐进功力深厚,紧扣宝黛这条爱情主线,唱词典雅清新,颇能传神。导演将真假景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该剧的外景大都在豫园拍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称活黛玉,直到当今,所有艺术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角色。
文革之前
五、六十年代,中国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在数量上几乎可以与故事片相颉颃,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黄梅戏)、《花为媒》(评剧)、《窦娥冤》(楚剧)、《二度梅》(汉剧)、《生死牌》(湘剧)、《罗汉钱》(沪剧)、《追鱼》、《碧玉簪》(越剧)、《团圆之后》(莆田戏)、《搜书院》、《关汉卿》(粤剧)、《荔镜记》(潮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豫剧)等,为严凤英、新凤霞、陈伯华、丁是娥、马金凤、红线女、马师曾等戏曲大师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这些影片,在艺术水平上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剧精彩的唱念做打,为挖掘、抢救传统戏曲立下大功。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毛泽东诗兴大发,专门为其题诗一首,当然,政治斗争的弦外之音与电影本身倒没多大关系。戏曲电影之所以能盛极一时,也与当时的受众有关。五六十年代的观众,对
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较感兴趣的。
现代戏电影
随着文革的开开始,京剧样板戏独占中国文艺舞台。
1969~1972年间,为了“看戏难”问题,
普及样板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由
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
文革后期
文革后期,由于毛泽东希望看到传统京剧,但限于条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调动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为他拍摄京剧、昆曲等舞台纪录片。这项拍摄任务,作为秘密任务一直拍摄。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喜欢高派,主要拍摄的为
李和曾、
李宗义等演出的京剧
高派剧目。如《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逍遥津》、《连营寨(哭灵牌)》、《四郎探母(过关)》、《碰杯》等。
改革开放时期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禁锢已久的民众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电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戏曲片也回归正常轨道。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期,有五部比较受关注的戏曲片,分别是由京剧奇才关鹔鹴主演的《铁弓缘》、由原样板戏《龙江颂》的主演李炳淑担纲的《
白蛇传》、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越剧小百花剧团的《五女拜寿》和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关鹔鹴以五十高龄应工闺门旦、武旦、武生,银幕上仍风华绝代、游刃有余,这样的奇才,如今已难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传》是田汉的本子,照着梅先生的路子来,该片斩获了当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五》剧则造就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等明星。
新世纪初期
新世纪,著名导演
张元拍摄了戏曲片《江姐》,《大宅门》的导演
郭宝昌拍摄了戏曲片《春闺梦》。戏曲片已经从电影胶片,走向电视、走向网络视频。戏曲片不单单是戏曲电影了,新科技的诞生,特别是不同影像记录模式的诞生网络视频的传播,使得戏曲片获得了新的传播空间和记录形式。
现今,戏曲片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发挥着新的魅力。
历史地位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它在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及世界各地华人观众中应该是有市场的,它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所独有的特殊类型,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电影艺术家们,在中国电影跨入又一个新的百年的时候,研究并且回顾一下上一个百年中国戏曲电影创作的规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的电影艺术,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大事记
1905年,中国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片
《定军山》,实际上是京剧老生
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片段。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1954年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戏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