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作鮰鱼一绝
宋朝苏轼诗作
《戏作鮰鱼一绝》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诗词正文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时代背景
《戏作鮰鱼一绝》是史上最著名的鮰鱼宋诗。由于读者不了解当时的写作风格、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物产地风土人情,常有三种误解:一种误解针对诗题,认为诗题“戏作”就是戏言之作,不可当真;二种误解针对诗言,认为诗言“石首”不提鮰鱼,文不对题;三种误解针对诗意,认为诗意表达“粉红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无骨、不药人,一共说了三点,一绝何在?为了正确理解这首鮰鱼宋诗,现就当时的写作风格、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物产地风土人情概述如下:
当时的写作风格
当时的北宋盛行迷藏之作。迷藏是一种游戏,指双方蒙目相捉或者明目寻找躲藏者,也称捉迷藏。作者把所言之意藏起来让读者去寻找,就是适用游戏规测的迷藏之作。迷藏之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诗言迷藏”,如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朝中措》词:“长怪春归何处,谁知箇里迷藏。” 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 魏了翁《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落成》词:“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阊阖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鬓霜”;另一种“诗题戏作”,如诗人苏轼《戏作鮰鱼一绝》。
《戏作鮰鱼一绝》采用了“一迷二藏”的写作手法。一迷于言,如诗言“石首”不提鮰鱼,让人迷惑不解。二藏于意,如诗意表达“粉红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无骨、不药人,一共说了三点,却把“好吃”之点藏了起来,所藏之点就是诗题所言“鮰鱼一绝”。
诗人的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时任京官,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令宰相王安石愤怒,王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势不力敌请求出京任职,先回了一趟四川老家眉山,然后携家眷赴任杭州通判。苏轼携家眷自岷江顺流而下,入长江,观两岸,沿途猎奇作赋,途经石首县城,吃了久负盛名的长江鮰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即兴赋诗《戏作鮰鱼一绝》。
《戏作鮰鱼一绝》的迷藏之处其实被石首民谣所言,只是鲜为人知,故被诗人采信于诗。如石首民谣说:“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伸头像石首。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味比河豚美,骨比河豚无。”
诗人赴任杭州通判仕途受贬,途经石首县城没有惊动当地官府,石首县志也没有苏轼一行的记录。但是苏轼一身猎奇各地名物,自不放过眼前久负盛名的长江鮰鱼,尤其对石首民谣自会抱根问底。不然,诗人就不是个性鲜明、才华出众、猎奇好胜、爱民爱土的苏轼。
物产地风土人情
现代文献说,石首之地处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这个结合部,其实就是“江汉与洞庭凹陷”的隔离带。如果没有这个隔离带,长江水系就会直达洞庭湖区,古代云梦泽将会把“江汉与洞庭凹陷”融为一体。这个隔离带之所以能够抵挡长江水系直达洞庭湖区,只因石首之地有山挡水。
这里首当其冲的“挡水山”就叫“石首山”。石首山的冠名有两种民间说法:“顺江者”说,顺江而下,首见此地一山,山为石也,故以“石首”冠名;“登山者”说,登山望去,山北江水与云梦泽相连,只见山南之地始于足下之石,始为首也,故以“石首”冠名。尽管两种说法立点不同,但都聚焦此地始于此山,山为石,始为首,此山当以“石首”相称。地志有石首县名源于石首山的记载,但无石首山源于何故的起始记录。苏轼亲历其境,当有自我之见。
长江流经石首九曲回肠,处处回流险湾,长江鮰鱼就是长江馈赠给石首的礼物。石首渔民与长江鮰鱼世代为伴,观察到长江鮰鱼“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并且歇息石洞露出头就像“石之首”,故以“石首”谐称鮰鱼。这种称呼出自石首合情合理,放在外地便是无稽之谈,诗人自有见解。
上述三景合一,就是《戏作鮰鱼一绝》的时代背景,对于读者理解诗题、诗言和诗意具有关键作用。
诗意解释
诗意解释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选择如下方法:
先说三个词
1、戏作:指适用迷藏规则的游戏之作,又称迷藏之作。这是诗人所处北宋时代盛行的一种写作手法,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标题戏作,表示意被迷藏,如诗人苏轼《戏作鮰鱼一绝》诗,表示鮰鱼一绝被迷藏,请读者寻找;另一种是文言迷藏,也表示意被迷藏,如北宋时代与苏轼齐名的辛弃疾《朝中措》词:“长怪春归何处,谁知箇里迷藏。”表示春被箇里迷藏,请读者寻找。
2、鮰鱼:是长江中游地区对长吻鮠的称呼。长吻鮠在古代简称鮠,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长江上游称鮰鲴、中游称鮰鱼、下游称鮰老鼠。物种称呼是人文产物,对物种产地具有标签作用。
3、石首:作形容词,石首表示石为首、石在首和石之首的意思;作地理名词,石首指长江中游地区石首山名和石首县名;作为鱼名,石首特指名叫“石首”的鮰鱼。友情提示两点:其一,本诗“石首”不指“石首鱼”,否则将风马牛不相及;其二,时代背景显示,石首渔民与长江鮰鱼世代为伴,观察到本地长江鮰鱼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并且歇息石洞露出头就像“石之首”,故以“石首”谐称鮰鱼。这种称呼出自石首合情合理,放在外地便是无稽之谈。为求准确,欢迎反驳。
再剥三层皮
第一层皮指标题:“戏作鮰鱼一绝”说了本诗意在表达鮰鱼一绝,但是意被迷藏,请读者寻找。
第二层皮指上句:“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说了“粉红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无骨、不药人,藏了“石首味美胜河豚”,否则不用拿河豚作比较。
第三层皮指下句:“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意在反问天公与河伯,何不乞与水精鳞
总结一句话
人说“天下鱼味河豚美”,我看“石首味美胜河豚”。这就是诗人意在表达的“鮰鱼一绝”。
悬念一个题
诗中“石首”指鮰鱼不用置疑。悬念是,被称“石首”的鮰鱼在哪里?这个悬念也为诗中之迷,宜由读者自寻答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6 12:48
目录
概述
诗词正文
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