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慢(拼音:mà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说文解字》小篆,字形从心、曼声。“慢”的本义指怠惰、懈怠,由怠惰引申为不在意、轻忽、态度冷漠。“慢”也指行动迟缓,引申为缓慢。
文字源流
形声字。“慢”字小篆作左“心”右“曼”(图1),“”标明字义,“慢”字本义是怠惰、懈怠,正是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而右部的“曼”是声旁,表示读音与此相近。隶书“曼”下右手形有作“寸”(取意与手同)的,有讹写作“方”的(图3);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慢”。同从“曼”声的字有些本属同源字。“”古字形像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手将帽檐往下拉之形,本义为“拉长”。“曼”后来就有“长”的意思,“拉长”帽子,必定要覆盖头部的一片面积,因此,有“曼”组成的字都有“延展”之义。“慢”的本义“怠慢”含有拖延的意味;又如“漫”指水太多,溢出向外流;“蔓”是一种向四周生长的藤本类植物,因此有“蔓延”一词;“鳗”是一种河或海里的鱼,身形狭长圆润。
“慢”字意义经过引申,又表示“对人冷淡、无礼”一类意思。《礼记·缁衣》讲到“可敬不可慢”,意思是对人应尊敬不能轻慢无礼”。《吕氏春秋·开春》谈到:“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这里的“慢”则有放肆、无节制的意思。整个一段话是讲“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奖赏不过分,刑罚不失度。奖赏过分恐怕坏人也能得到,刑罚失度就恐怕危及好人。”
心理上的“怠惰、懈怠”往往联系着行动上的不迅速,所以,“慢”后来又引申出“迟缓”的意义。“慢手慢脚”表明动作迟缓。“慢腾腾、慢吞吞、慢悠悠”都是用来形容迟缓的生动形式。除了表示人的言行迟缓,“慢”还可以用在其他方面,“表慢了”是钟表的运行没有跟上标准的时间。一出戏“进戏慢”是内容不紧凑,情节发展不扣人心弦。“慢坡”指斜度很小的坡。“飞机快火车慢”讲的是它们的性能,而“快车”、“慢车”则是根据停靠车站的多少,全程行车时间的长短对列车所作的分类。
有些人认为慢当缓慢讲是䟂的假借。《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的慢字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作嫚,云:“本又作慢。”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古侮嫚作嫚,惰慢作慢,其义皆不训迟。慢、嫚皆䟂之假借字。《说文》:‘䟂,行迟也。’因之凡迟皆可谓之䟂。”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慢的缓慢义是从本义引申来的。这一意义在上古虽不常用,但说上古慢“不训迟”则与事实不符。毛传是汉初人作的,而且师承于先秦,它把慢训为迟说明先秦已有这样的意义。又《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dǎn,舒缓)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慢易”意为缓慢平易。《大戴礼记·麈言》:“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dá)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馀。”清王聘珍解诂:“慢,宽缓也。怛,忧伤也。慢怛谓君心广大,忧民之忧也。”这些慢都是缓慢之义。事实上䟂是后世专为慢的缓慢义而造的一个字,它是一个后起字,而且没有行得通,说慢是䟂的假借不免本末倒置。
怠慢从思想根源上来看,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予以轻视,由此慢引申为简单、闲散之义。《孔子家语·儒行》:“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三国魏王肃注:“慢,简略也。”这是说大的礼让好像很随便,小的礼让好像很虚伪。宋王禹偁《制除工部郎中出内署》诗:“莫嫌工部官曹慢,杜甫才名是外郎。”这是说不要嫌弃工部郎中这个官职清闲,杜甫任的只是工部员外郎而名满天下。怠慢的另一思想根源是骄傲自大,由此引申为骄傲之义。《周易·系辞上》:“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孔颖达疏:“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位必暴虐。”今有“傲慢”一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謀晏切(màn)
惰也。从心曼聲。一曰:慢,不畏也。
广韵
謨晏切,去諫明 ‖ 曼聲元3部(màn)
慢,怠也。倨也。易也。俗作𢢔。謨晏切。五。
【校釋】本紐切語下字爲開口,然《韻鏡》列合口,依韻圖。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慢;部外笔画:11
(màn)《廣韻》謨晏切。《集韻》《正韻》莫晏切。《韻會》:莫綰切,並音縵。《説文》:惰也。从心曼聲。一曰不畏也。《廣韻》:怠也,倨也,緩也。朱子曰:慢,放肆也。
又或作僈。《荀子·不苟篇》:寬而不僈。亦作謾。《前漢·董仲舒傳》:桀紂暴謾。
又《大學》:舉而不能先命也。《鄭氏云》:命,讀爲慢。
又《集韻》:亦作漫。詳水部漫字註。
(miàn)又《集韻》䁕見切,音麫。慢訑,弛縱意。
(mán)又《集韻》謨官切,音瞞。惑也。
又叶民堅切,音眠。古詩:太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
又叶莫半切,音幔。謝惠連《秋懷》詩:夷險難預謀,倚伏昧前算。雖好相如達,不同長卿慢。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忄”窄“曼”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忄”,首笔点在横中线。“曼”,“曰”左竖在竖中线,“罒”扁宽,底部在横中线下侧;“又”的与捺在右下格相交,捺脚低于撇尖并超过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09:5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