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慕陵,位于河北省
保定市易县
清西陵内西部的龙泉峪,是清宣宗
道光皇帝及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龙泉峪的慕陵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完工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因慕陵两建一拆,耗银440多万两,故建陵花费超过了清西陵的其他陵寝。
历史沿革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一月十七日,道光帝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以皇子嫡福晋之礼,葬入了王佐村园寝。道光帝登基以后,追赠萨克达氏为
孝穆皇后,并想将王佐村的福晋园寝改建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后因遭到大臣的激烈反对而放弃。
清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十七日,道光帝派文渊阁大学士
戴均元、工部尚书
穆克登额、兵部左侍郎
阿克当阿为相度大臣,带领精通风水的官员,按照“择坤灵钟毓,干脉迤长”之原则,前往
东陵相度万年吉地。同年五月二十五日,戴均元等相中了东陵界内的绕斗峪,请旨兴建,并绘图呈览。同年九月初二,道光帝下谕,遵照“东西陵昭穆制度”,择吉于东陵界内绕斗峪,起工营建其山陵。
清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大臣们恭拟“宝华峪、绕九峪、万有峪”等几个名字供道光帝选择。初十日,道光帝最终改“绕斗峪”为“宝华峪”。
清道光七年(1827年),宝华峪万年吉地建成。同年九月二十二日,道光帝亲自护送已故孝穆皇后钮祜禄氏梓宫奉安宝华峪陵地宫。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因宝华峪吉地已有“外委二员、马守兵八十名,不敷更替”,因而“再添额外外委一名、马兵六名、兵十四名”。至此,宝华峪万年吉地工程全部完工。
清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宝华峪陵寝地宫被发现出现积水。道光皇帝惩办了建陵不力的相关人员,却并未对宝华峪地宫浸水采取补救措施,或改建地宫,而是将这座征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夫役,历时七年才修好的陵寝,无论地面建筑还是地下工程全行废弃拆掉。
清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至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间,由于宝华峪万年吉地因地宫浸水被废,道光帝命人前往平安峪、成子峪、云峰山、白旗村、松山、唐湖、梁各庄山后、大峪山、南旗村、桃花峪、李庄、高家峪、胡各庄、卫家沟、诸葛庄、东金龙北凤凰白等大量地方广为相度。对于这些地点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东西陵界内,还去往包括北京周边的丰润、蓟县、房山、密云诸地相度佳壤。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在易县西陵界内西端红桩界内找到了一处上吉佳壤,定名为龙泉峪。同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龙泉峪万年吉地兴工。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龙泉峪吉地工程历时四年全工告竣。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初九日,咸丰帝宣谕内阁定龙泉峪万年吉地为“慕陵”。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初二日,道光帝和已故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咸丰帝生母)被葬进地宫。
建筑格局
布局
清慕陵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循于风水形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同自然环境有机相结合,沿一条南向偏西的中轴线,坐北朝南纵深展开,自南而北,顺序分为引导空间、前院、后院,空间层次丰富。引导空间从最南端的五孔石桥开始,桥北龙凤门和神道两旁松树成荫。依道光帝遗诏,未建圣德神功碑和碑亭,亦无华表和石像生,只建神道碑亭。碑亭东设神厨库区。迎面再过一路三孔桥及两侧五孔桥,桥北即为主要的陵宫建筑群。桥北平台上为朝房、班房和隆恩门。陵墙以内,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坐落有隆恩殿与东西配殿。配殿南侧设有焚帛炉(已毁不存)。隆恩殿东西两侧各有树池两排,柏树茂盛。结合风水地势,隆恩殿北像孝陵和裕陵那样横迤玉带河,但更加宽阔,两端还都贯通院墙,和陵墙外的马槽沟汇合。玉带河上居中跨建护有瓶雕栏的石平桥,左右配置无栏石平桥。分隔前后两院的卡子墙中间不建琉璃花门,而代以白石牌坊一座。石牌坊内的后院大幅收窄,东西距离窄于南北距离,同时也窄于前院东西距离,整个陵宫平面呈前宽后窄的“凸”字形。后院内像前宝华峪吉地一样不设二柱门,只设石五供。神路两旁地面上,各有六角形树池两排,每排十座,植以松柏。石五供后隆起两层台地,各三出陛,安设雕栏。院后弧形罗圈墙围抱的方形大月台上居中坐落圆台形宝城,没有方城明楼、哑吧院及琉璃影壁等。
特点
清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建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仅有建筑27座,占地3.04公顷,比清西陵之泰陵缩小近5.3公顷。同时对主体建筑结构进行了改革,地宫由传统的九券四门改为四券二门,地宫内增设龙须沟。隆恩殿的屋顶由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改为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带回廊。殿外不设石栏,月台上裁撤了铜鹤、铜鹿,增设了石幢和石日晷。东西配殿由传统的面阔5间改为面阔3间。陵寝门由三座门改为三间四柱石牌坊。隆恩门前马槽沟上的三座三孔拱券桥改为一座三孔拱券桥,两侧各加一座五孔平桥。慕陵的建造对后世陵寝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二柱门。另外,慕陵在外观上体现了“节俭”之意,但其建筑形式和材质的使用和前代帝陵相比却并不“节俭”,慕陵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到顶做法。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不饰彩画,外露楠木本色,直接在楠木上以蜡涂烫。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清宣宗
道光皇帝名旻宁,爱新觉罗氏。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十日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清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号道光。道光帝即位后,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遏制奢靡之风。由于鸦片的泛滥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彻底摒弃了弛禁派的错误主张,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中国全国实力推行禁烟。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和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道光帝因昧于世界大势,对反侵略战争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没能确定总体战略方针,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造成了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在英舰队的炮口和英军即将攻取南京的威胁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与美国签订了《
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
黄埔条约》。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道光帝卒于圆明园慎德堂。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学术研究
之所以道光帝选“慕”字来命陵名,后世有人揣度,是因为大清帝国正处政局疲废急转直下之态势,无论是国内起义军纷起,还是西方列强虎视神州,都让返政无术的道光皇帝无能为力。无论是遥想先祖
努尔哈赤跃马驰骋,创建清王朝的赫赫功勋。还是康雍乾鼎盛之际,国力强富,民泰政和,都是他道光皇帝所无法比拟的。就是其父亲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间,亦能烙尽守成之主的责职,延缓爱新觉罗氏江山的衰败。而道光皇帝此时已执掌龙庭十五年,却使大清王朝千疮百孔,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回想这一切,不能不使道光皇帝钦慕其祖辈的功德。
在清慕陵隆恩殿前的月台左侧,有一个石幢,上面镌刻着道光帝的两首诗。其中“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这两句诗的意思表达了道光帝他觉得西陵龙泉峪不仅风水好,还靠近他父母的陵墓,可以让他更加时常眷恋父母的恩德。在关于诗的注释中,道光帝更加直白的表达了建陵的规制与他的本意十分符合。龙泉峪慕陵在他父母的陵墓昌陵的西面,相去八里左右,一脉相承,是他特别向往的地方,完全符合他平素的意愿。龙泉峪吉地靠近昌陵,以翠屏山为屏障,与桥山的瑞气相连接,依次排列。道光帝觉得这是这上天赐给的磅礴的山势,能深深的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恩之心。所以道光帝最终选中龙泉峪,是因为龙泉峪(慕陵)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常依于父母膝下,实现他多年“子随父葬”的愿望。
因为道光帝在遗谕中,要求在他身后“著于明楼碑上镌刻大清某某皇帝清汉之文,碑阴即可镌刻陵名”的缘故,
咸丰皇帝在即位之初,为慕陵添修方城明楼并树立明楼碑而并作出了具体尝试。咸丰帝继统后不久,曾专门委派官员和雷景修等杰出的样子匠(即建筑师),前往清东陵和清西陵调查,测绘了所有帝陵和后陵的方城明楼,包括被道光帝已废弃的宝华峪万年吉地遗址,还提调了相关档案,最后结合慕陵的既有格局,拟定了改建宝城和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在设计方案中,原有地宫被维持不动,宝城拓展出一周较窄的马道,外侧宇墙安砌雉堞,南面同宝顶前方的方城合抱成一体,方城和宝顶之间没有以往帝陵那样的哑吧院、月牙城及琉璃影壁,方城门洞券也不贯通,门洞券尽端左右分设所谓扒道券,内置踏跺,往上穿出方城两侧,经过转向平台和向北的旋转踏跺,即可登临宝顶,或循宝城马道南折而上达方城中央的重檐明楼。然而,慕陵的现有格局中并没有方城明楼。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慕陵原有地宫、宝城规模及前后地势的限制。尽管经过反复调整,但最终方城明楼的方案,也仅仅大体类同
昭西陵、
孝东陵和泰东陵等清代前期后陵的形制,尺度则更小,和孝陵、景陵、裕陵及昌陵等以往的帝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勉强添建,既不能同其他清代帝陵规制划一,反而以其规模远逊先前各帝后陵而有失尊严。其次,对于嗣皇帝咸丰帝说来,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战败后,国家内忧外患,财用匮乏,而孝和皇后钮祜禄氏(清仁宗顒琰即嘉庆皇帝的皇后)却又在道光帝崩御前不久薨逝,按例需要为她单独帑金兴建陵寝即后来的昌西陵;大行皇帝道光帝的奉安大典迫在眉睫,也要花费成百万银两,所以没有能力再耗用巨资改建慕陵。其次,道光帝孝穆皇后、孝慎皇后安息慕陵地宫已久,一旦兴工,必至惊动,这无疑又构成了一大涉及诸多忌讳的棘手问题。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添修方城明楼的设计方案最终并没有付诸实施。
文物价值
清慕陵的兴修作为道光朝的重大皇家工程,反映出了清朝道光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和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慕陵的一拆两建及对传统帝陵规制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使得慕陵成为清朝入关以来先后经营的九座帝陵中,建筑规制最为特殊的一座。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对后世陵寝也带来了诸多影响。例如增添龙须沟,整个建筑群平面由它开始变为前宽后窄,裁撤神功圣德碑楼、二柱门等,为后来的帝陵所效法。罢建方城明楼等为后来的昌西陵和慕东陵所仿照。慕陵也首次打乱了乾隆皇帝定下的东西陵分葬的“东西陵昭穆制度”。因而,慕陵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清代陵寝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清慕陵的研究也是评价道光帝的根据之一。在陵寝的兴建过程中,皇帝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通过对清代帝王围绕陵寝活动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及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慕陵一拆两建,实际上涉及到道光帝本人的理想和追求,对于清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突破了其它帝陵油饰彩绘的方式,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并用数以千计的楠木雕龙装饰,具有相应的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清慕陵(作为清西陵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十一五”时期,中国国家有关部门曾对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石构件进行保护维修。
机构设置
清慕陵所在的清西陵陵区设有管理部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要职能是对清西陵整个陵区进行保护、研究与合理的开发利用。具体职责为对清西陵文物本体的保护、维修及周边风貌原始性的保护;对清西陵进行文化挖掘与清史研究;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下,对清西陵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开放时间
门票信息
景区路线
清西陵景区提供免费中巴车。游览线路分为1号线和2号线,1号线:综合服务区—泰陵—崇陵—永福寺;2号线:泰陵—昌西陵—慕陵,1、2号线在泰陵服务区停车场处换乘(购票免费乘坐)。
运营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早上8:00—下午5:4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早上8:30—下午5:10。
外部交通
游客可乘坐火车从保定和高碑店火车站下车。保定站下车后从保定中心客运站乘坐通往易县汽车站的681路和981路客车可以到达易县,然后在易县汽车站乘坐9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在高碑店下车后,可在112国道乘坐通往易县汽车站的班车,然后在易县汽车站再乘坐9路公交车直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