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蒸笼
传统手工艺品
慈竹蒸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为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南一带特有竹蒸笼,因为慈竹不抗高寒,所以在全国分布不多,其本质是编制的材料,所以蒸笼制品不常见,所以比较的稀少,并且不适应做蒸笼制品,慈竹由于成竹5CM左右的厚度也不会超过1.5CM厚度,所以制作蒸笼都是带皮生产。
慈竹简介
慈竹别名茨竹(贵州),甜慈、酒米慈、钓鱼慈(四川),丛竹(云南),吊竹(广西)、子母竹.主干高5—10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米。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
制作工艺
四川、重庆、贵州、江西一带的慈竹蒸笼,由于本身慈竹比较薄,成林的7CM直径竹子内壁也就0.3-0.5CM,所以制作用慈竹蒸笼都是不需要去皮的,如果去了皮就只能用来编制背篓或者席子,所以做慈竹蒸笼的时候都是要用火适当的烤,然后制作,但这种蒸笼由于材料容易坏,在生产地域已经不经常可见了。
颜色变化
慈竹蒸笼的颜色的变化是竹子颜色演变的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竹子和水汽的反映,慈竹的表皮会从竹青色变化到黑色,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和手工竹席是一样的,使用多年的的竹席是黑色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4 15:41
目录
概述
慈竹简介
制作工艺
颜色变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