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
新型的慈善运作实体
慈善超市最初是起源于美国,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和销售市民捐赠的旧物,并且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中国在上海、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都陆续开办了慈善超市。
起源
慈善超市最初是起源于美国。1902年,美国慈善机构借助超市这样一种运作方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慈善运作实体——美国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will Industries),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 ,总部设在洛杉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
慈善超市的主要业务是接收、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
2003年,好意慈善事业组织凭借其近2000家商店创造的22.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一跃进入美国15家顶级折扣零售商行列。
在中国
概念
在《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办》中,对“慈善超市”定义为:包括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等,是指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是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在基层的重要平台。
慈善超市救助的对象,包括社会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
发展
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上海慈善基金会在全市筹建100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 2004年2月,长寿路街道借鉴国外实物帮困的经验和现代商业超市的运作模式,结合社区扶贫帮困工作,把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延伸为“慈善超市”,将单一的接收功能扩大为接受捐赠、属地救助和义卖变现等多种功能,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4年7月国家民政部总结上海等地慈善超市的经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通过这一社会捐助新模式,加强对城市困难群众的经常性生活救助,于是各地慈善超市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的“慈善超市”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不完善,许多慈善超市的功能还局限于后门接收捐赠,前门对外发放,对小范围特困群众有所帮助,但受益面不大。
做法
(以上海长寿社区慈善超市为例)
1、政府推动是慈善超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社区慈善超市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其优势在于能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助,又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城市困难家庭排忧解难。三年多来,长寿路街道领导把“慈善超市”列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持和监督三大作用。街道成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运用政府的公信力,组织、整合、协调社区各方资源,不断推动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的开展和社区慈善超市的发展壮大。街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慈善超市提供300平米营业场所,承担其改扩建、装修的全部费用,承担慈善超市日常办公经费、公用事业费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实行收支两条线,使募捐的物资和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帮困。街道定期对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捐赠、救助情况。
过去街道大规模的捐赠活动每年只组织一两次,自从有了这个爱心平台,社区单位随时可以把积压、滞销的商品捐赠给慈善超市;居民随时可以把家中闲置不用的衣被、家电等物品捐赠到慈善超市,既腾出了仓库和家里的空间,又奉献了爱心。而困难群众随时可以从慈善超市得到救助,使得慈善捐赠和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
2、民间运作是慈善超市实行长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街道与民间组织签订了协议,实行契约式管理。慈善超市由民间组织管理,既转移了政府职能,又培育了民间组织。使扶贫帮困工作由政府一家的事,变成全社会大家的事,由逢年过节才“送温暖、献爱心”,变成“平时恒温,节日添暖,四季如春,365天温情常在”。不仅满足了社区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社会热心人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良好心愿,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1)成立“慈善超市”管理委员会
慈善超市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负责“慈善超市”日常捐赠和救助的管理工作;根据各居民区上报的救助人数及时审批“爱心救助卡”和“领用券”发放方案;制定和修改慈善超市管理制度和救助实施细则等。明确救助范围、救助对象和救助内容,开展日常救助、专项救助和节日救助。
(2)设立五个专业小组
慈善超市设立了五个专业小组:物资接收小组、财务管理小组、价格评估小组、网络宣传小组和监督检查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责,确保了慈善超市的正常运作。专业小组的成员大多数是义工,如:物价评估员为了准确掌握市场价,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逛商场,摸行情,抄价格,使“慈善超市”的商品价格科学合理,既便利了困难群众购买消费,又不至于因标价过低而让投机的人有机可乘。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慈善超市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了工作流程,落实了日清月结报表制度。每天做到“五个清”即:接收捐赠情况清;救助发放情况清;义卖变现情况清;义工服务情况清;典型事例情况清。坚持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及时审核慈善超市的财务状况和捐赠物资的接收、发放情况。
3、社会参与是慈善超市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慈善超市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慈善事业,不断拓展捐赠源头,充分体现慈善事业的社会性。
(1)组织大型慈善捐赠活动
慈善超市结合节日和社区重大活动,及时发动社区单位捐款捐物或开展定向的助学、助医、助困等结对帮困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滚动版面、报纸、网站等形式宣传捐赠单位的慈善义举。如:06年1月22日,在长寿绿地举行的“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大型慈善捐赠活动中,上海玉佛禅寺、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湖房产开发公司等10多家单位捐赠了101.2万元。
(2)建立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
为了方便单位和居民就近捐赠,慈善超市在30个居民区和10个商务楼宇建立了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制定了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管理办法和联席会议制度。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织义工接受单位和居民的捐赠,然后集中送往慈善超市,将街道一个捐赠接受点延伸、扩大为40个接受点,在全社区形成一个捐赠接收网络。
(3)设立长期捐赠专柜
社区单位在慈善超市设立长期捐赠专柜,为慈善超市提供了一批稳定的慈善供货商,使捐赠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慈善超市。三年来,先后有20多家单位与慈善超市签约,定期为慈善超市提供善款和物资,慈善超市根据对方意愿,在超市适当位置提供捐赠专柜,并在专柜上方安插统一制作的捐赠单位显示牌给与“冠名”。这样,超市在接受捐赠的同时,也为捐赠单位做了宣传广告,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如:“家乐福武宁店捐赠专柜”,该店中层以上干部每人每月把百分之一的工资捐赠给慈善超市,共13200元,每天将家乐福超市里外包装破损的日用品捐赠给慈善超市共 6000多件。
(4)设立慈善义卖专柜
慈善超市在满足社区特困群众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捐赠的中高档物品及滞销、积压产品义卖变现,转换为社区困难群众急需的粮、油等生活用品。同时也满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就近购买便宜、实惠生活用品的需求。
4、社工操作是慈善超市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慈善是人的事业,慈善超市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专职队伍,从事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确保慈善超市正常运作。
(1)设立社工岗位。慈善超市根据工作量聘用若干名专职社工,负责街道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慈善超市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
(2)从事专业管理。慈善超市引进先进的商业超市计算机管理软件,引进条形码和收银机,通过专职社工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3)指导义工服务。专职社工深入居民区和楼宇,指导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的业务工作,指导义工开展募捐救助活动。
5、义工协助是慈善超市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
大量的社会义工参与慈善事业,弥补了慈善超市的人力不足,降低了慈善超市的运作成本,强化了慈善超市的民主监督,营造了社会互助的良好氛围。仅慈善超市一个服务点,06年就有1320人次做义工,服务时间3960小时,相当于495个工作日。06年长寿路街道共有13个单位和15名个人被授予普陀区“慈善之星”光荣称号。
(1)设立义工招募点。慈善超市依托街道义工服务总站,在慈善超市设立义工招募点,申请参加义工服务的市民,可携带身份证或有效证件进行报名登记。
(2)提供服务岗位。慈善义工在专职社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慈善超市和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从事各项捐赠救助工作。街道义工服务总站每月制订义工服务时间表,统一安排各支义工队伍的服务时间。
(3)规范义工管理。街道义工服务总站为义工发放《慈善义工》胸卡和《义工服务记录手册》;设立《义工服务登记簿》认真记录义工每次服务的基本情况;建立义工激励机制,逐步把参加义工活动作为个人评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设立义工服务个人专项荣誉奖,对表现突出的义工授予荣誉证章,作为义工个人发展的依据。
6、百姓受益是创办慈善超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慈善超市作为一个爱心中转站,最终的得益者是社区内的困难群众。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对社区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救助。04年夏天,常德路3户居民家中突遭火灾,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及时送去了大批急需生活用品,受灾居民热泪盈眶,感激不尽,连声赞道:“还是社会主义好!”。2007年,慈善超市根据新修订的“爱心领用券和救助卡领用管理办法”,对长寿社区10类相对固定的特困人员发放为期一年的爱心救助卡218本、对6类特困人员每季度发放红、绿领用券795张。秋季开学前,对338名困难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款38万元。
三年来,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共募集善款300多万元,募集衣被、家电、日用品13万余件(价值160多万元),救助社区困难群众2万多人次,救助金额200多万元。使得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享受到了长寿地区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困境
中国慈善超市存在至少面临以下困境:
困境之一:没有身份
在很多地方,慈善超市由当地的慈善总会“挂牌”后即开始运营,法人资格问题都被搁置起来。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的慈善超市没有经过正式注册:它是非营利性工商企业;也不属于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甚至连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不是。
没有身份带来的第一个麻烦是慈善超市的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如食品安全、资金使用等,找不到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其次是税收问题。没有法人资格便无法正常缴税,同时,它也无法向捐助者开具免税发票,享受不了退税优惠,这显然限制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慈善超市接受小额捐赠一般仅提供收据,大额捐赠则以当地慈善总会的名义开具发票,以为权宜之计。
慈善超市身份地位的缺失,也带来了其功能定位模糊不清。目前,关于慈善超市的功能定位,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具体描述,各个地方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普遍而言,各地慈善超市的功能仅限于作为一种接收和发放物品的平台,它在物品置换、社会参与、调动社会捐赠意识、构建慈善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慈善超市里的衣物成了“鸡肋”
困境之二:缺乏造血机制
国内的慈善超市大致可分为财政供养型、财政支持型和社会捐助型三种。财政补给是各慈善超市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能够从社会获得稳定、有效捐助的慈善超市少之又少。
一个突出的矛盾在于,慈善超市从居民募集的物资大多数都是衣被,而衣被之外的物品又往往残破不堪,许多慈善超市都曾收到过旧电脑,维修费用比电脑本身价格还高……这就造成了慈善超市柜架上物品的单一。更有甚者,衣被之多,导致仓库都已不够用,当居民再捐献衣被的时候,只能委婉拒绝。
获取捐献品种的稀少导致了恶性循环,仅有的几家具有变现功能的慈善超市,其变现收入往往连超市工作人员的薪酬和水电都不足以支付。
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财政支持的慈善超市,其往往沦为一个“花瓶”,只有在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能运营。
困境之三:管理混乱
慈善超市的高额运营成本和松散的管理机制,往往成为其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而在国内的慈善超市,你能够看到的是各个不一样的名字和LOGO:有叫“爱心超市”的,也有名曰“惠民超市”和“扶贫超市”的;各个不一样的主办和主管单位:有民政局主办的、总工会主办的、慈善总会主办的……主办主管单位既不一样,规章制度也就无法统一,资源的整合也就更难以实现;许多慈善超市的墙上有一张醒目的大红榜,上面写着各个单位的捐款数目,但是你想知道你捐的那笔钱花到哪儿去了,抱歉,查不到。
“公告栏”让慈善超市管理透明化
困境之四:成本过高
慈善超市不乏闹市中的黄金地段的黄金门面,其中很多有着宽阔的室内面积,许多超市还有着花数百万购置的消毒、清洗设备,同时许多慈善超市有着充裕的工作人员,部分慈善超市甚至还有自己的车辆运输系统……这些,都表示着慈善超市的可靠,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特别是当这些庞大的投资和匮乏的造血系统、相对狭窄的收益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一个门可罗雀的慈善超市占有如此多的资源,是否是一种官僚和浪费。
慈善超市属于非营利机构(NPO),这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从它身上谋利,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不计成本、效益。
慈善超市若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合理控制成本(缩小分母);二是不断提高帮困物资发放量,扩大受益面(扩大分子)。然而,在现有的物资发放水平下,慈善超市的运营成本还显得十分高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10:01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