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树立于江门市新会区崖山慈元庙故址。崖山慈元庙故址为七百多年前南来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建立行都的地方。 宋亡后两百年,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和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由陈白沙倡议先后兴建大忠祠和慈元庙于当年宋少帝行都故址之上。建大忠祠为表彰南宋力抗元兵,坚贞不屈的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慈元庙为纪念以身殉国的宋少帝及杨太后。《慈元庙碑》亦为此而立,由陈白沙亲自撰文并以茅龙笔书写。
简介
崖山慈元庙等建筑物于1943年为日寇所毁,仅存废墟。幸《慈元庙碑》等碑石免遭劫难,才得以重新树立。
《慈元庙碑》高1.8米,宽1.05米。额书四字为行楷,字径9厘米;正文六百多字,跋文一百多字,行草兼之,字径3至5厘米。远看之,字体纵横错落,布局浑然一体,有若罗汉列阵,气势雄伟;近观之,用笔矫健奔放,结字险劲峻峭,个个如持戟将士,气宇轩昂。近代书法评论家以称其峭劲处似欧阳询,其轩昂处似李邕,其豪放处似怀素。许陈白沙晚年的书风,在此碑中尤能体现。
碑文
碑文论点
《慈元庙碑》的价值 明代大儒、白沙陈献章纪念宋亡殉国的杨太后而撰书的《慈元庙碑》,是一块很有历史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的碑刻。当代宋史专家陈乐素教授生前评说: “此碑概括地记述了那段历史,字迹刚劲洒脱,实在难得。”①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秽。贾谊《过秦论》这个论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何也?读者认同也。而陈白沙的《慈元庙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一篇具体而微的“过宋论”。 “宋之君臣,当其盛时,无精一学问以诚其身,无先王政教以新天下,化本不立,时措莫知。虽有程明道兄弟,不见用于时。……南渡之后,倍其君非拨乱反正之主,虽有其臣,任之弗专,邪议得以间之。大志弱而易挠;大义隐而弗彰,量敌玩仇,国计日非。往往坐失机会,卒不能成恢复之功。……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怨愤生祸,和议成而兵益衰,岁币多而民愈困。”陈白沙《慈元庙碑》对宋亡这段论述,有别于一般史评单纯地或过份地强调蒙(元)崛起入侵的外部原因,而着重剖析内因,对宋室“自腐”,直指无遗。并分阶段论述其盛时、衰时致腐的因素。其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