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夜啼
白居易诗作
《慈乌夜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借鸟说事,以鸟喻人,告诫社会要以孝为先、以孝为大,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并用以赞叹母子的亲情和慈孝的美德。
作品原文
慈乌夜啼⑴
慈乌失其母,哑哑⑵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⑶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⑷。
声中如告诉⑸,未尽反哺⑹心。
百鸟岂⑺无母,尔⑻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⑼。
昔有吴起⑽者,母殁丧不临⑾。
嗟哉斯徒辈⑿,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⒀慈乌,鸟中之曾参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慈乌:一种乌鸦。相传这种乌鸦能够反哺其母,故称慈乌。啼:啼叫。
⑵哑(yā)哑:禽鸟鸣叫的声音。
⑶经年:常年,整年。
⑷闻者:听到的人。沾襟:沾湿衣襟,指流泪。
⑸告:告诉。诉:诉说。
⑹反哺(bǔ):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喂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喂养母亲,这称作反哺。哺,喂养。
⑺岂:难道。
⑻尔:你。
⑼不任(rèn):不能承受、受不了。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战国名将,鲁国人。他曾为了追求功名,在母亲去世时,不回家料理丧事。
⑾殁(mò):死亡。丧不临:不丧临,没有奔丧。
⑿嗟(jiē)哉:表感叹。嗟,叹词。斯:这,这些。徒辈:……一类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唉,这样的人啊!
⒀复:无意义,为了加强语气。
曾参(shēn):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孝子。
白话译文
乌鸦死了母亲,哑哑地吐出悲哀的声音。
白天和黑夜都不肯飞去,长年守着旧日的树林。
每夜半夜里悲切地啼叫,听见的人们都替它流泪。
难道其他的鸟儿没有母亲,为什么你的哀怨最深。
可能是你的母亲特别爱你,使你压不住悲痛的心情。
从前有个人名叫吴起,母亲死时也不肯回家奔丧。
唉,这样的人啊,他们的心肠还比不上飞禽。
乌鸦啊乌鸦,你真是鸟儿里面的曾参。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时诗人母亲病逝,诗人为母丁忧退居下邦,诗人与母亲陈氏感情深厚,母亲去世让诗人悲痛万分,遂作该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慈乌失母后的动人场景:“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乌鸦的这种行为让人感动,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乌鸦是一种会反哺的动物,人们也从它们的身上学习孝道。实际上诗人也是在做铺垫,动物都能如此孝敬长辈,那么作为人更应该如此了。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鸟,鸟中之曾参。”过去吴起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哀叹这样的人,他的心真是禽兽不如。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里的孝子。
至此,作者在表露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在含蓄地劝诫世人:人应该恪守孝道,不能连只乌鸦都不如。
该诗借物言志,诗人以“慈乌”自喻,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的故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作的情感,寄托了“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名家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袁湘生《白居易诗词新释》:“诗中‘夜夜夜半啼’一句,三个‘夜’字连用,不避重,不避拙,读来反而自然亲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年间(806—820)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16:2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