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赋》是唐代皇帝
李世民创作的一篇散文。此赋先叙述岁暮观岳时对往日欢乐的回忆,然后追溯隋末丧乱后自己奋起平乱的情景,接着议论“人易新,物难旧”是造化常经而圣贤难改的,最后铺写感旧情绪中显现的洛阳形象。全赋构思布局颇具章法,情中有景,情景融合,难解难分。
作品原文
感旧赋
余将问罪东夷1,言过洛邑2,聊因暇景3,散虑郊畿4。流眄城阙之间5,睹弱龄游观之所6。风云如故,卉木维新,少壮不留,忽焉白首。追思曩日7,缅成异世8,感时怀旧,抚辔忘归9。握管叙情10,赋之云尔。
惟端扆之余隙11,属凝阴于暮年12。时观兵于九伐13,聊息驾于三川14。登临原隰15。怅望郊壥16,览绮纨之游践17,观畴昔而依然18。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想飞盖于河曲19,思解佩于芝田20;挟弹铜驼之右21,连镳金谷之前22。薪指倏其代谢23,舟壑俄而贸迁24。属隋季之分崩,遇中原之丧乱25。濯龙变为污池26,平乐化为京观27。天地兮厌黩28,人神兮愤惋29。遂收袂而电举30,乃奋衣而云翔31。据三秦兮凤跱32,出九谷兮龙骧33;挥宝剑之虹彩,回雕戈于日光34;扫欃枪兮定六合35,廓氛沴兮静八荒36。昔总戎于藩屏37,今拱已于岩廊38。营余故柳39,垒有残墙40。怀壮龄之慷慨,抚虚躬而自伤41。观世俗之飘忽,鉴存亡于宇宙。林何春而不花?花非故年之秀;水何日而不波?波非昔年之溜。岂独人之易新,故在物而难旧。岁月运兮寒复暑,日月流兮夜还昼。信造化之常经42,孰圣贤之可救?于是停舆郊郭43,极眺山川,信兹都之壮丽,乃卜宅于姬年44。兴亡兮代袭,隆替兮相沿45。惟在德而为故46,实弃道而难舍47。仰烟霞兮思子晋48,俯浩汗兮想张骞49。叹高踪之靡睹50,嘉令誉之空传51。聊凭轼而静虑,怀古人而怅焉。况复气结隆冬,岁穷余律52。对洛景之苍茫53,听寒风之萧瑟;云散叶而无蒂,雪凝花而不实;雾岭断兮疑连,烟林疏兮似密。节物同于前载54,欢忧殊于曩日。扣沉思而多端55,寄翰墨而何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讨伐东夷,路过洛阳,暂且借着空闲的时间,到郊外去散心。在郊外极目四望,这个地方是我少年时代游玩的地方。风云还如从前一样,花卉树木已经变了,少年时代不得永驻,转眼之间步入暮年。追想从前,那么遥远,如隔世一般,怀念过去,手执马辔,忘了回去。抒发旧日情感,便写下这篇赋作为纪念。
我治理国家的晚年,就好像深冬接近岁末一样。检阅军队制裁诸侯忤逆王命,停车休息,洛阳周围有河、洛、伊三川一带。登上地高处,悲怆地眺望郊区。看贵权公子之时游览所到之处,眼前的景物还和从前一样。洛阳的城阙还如从前那样,四时风光还是那样。回想马车奔驰在黄河弯曲之处,在芝草生长的地方解下佩玉以赠送人;拿着弹弓在洛阳城中铜驼街玩耍,两马并驰在洛阳城西北的金谷。时光飞驰,薪传不已,世上被为永固的事物也在瞬间发生变化。正逢隋末的大乱,中原更是乱上加乱。濯龙园变为污池,平乐观称为京观。天地闭藏污浊,人与神愤怒惋惜。我当即如闪电般敛起衣袖,振衣如云般翱翔。占据三秦之地,如凤踌立般雄视天下。随高祖由太原入据关中,以雄视天下,然后由关中出兵,逐鹿中原;挥动宝剑,若彩虹一般,于日光之下舞动雕戈;扫平战乱天下太平,使八方荒远之地都平静下来。昔日平定天下时身为藩王,今天身为帝王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旧营中尚有过去种植的柳树,旧垒只剩下断垣残壁。仍心怀着壮年时的激昂情绪,回顾虚弱的身体独自伤怀。人生社会变幻迅速,观察天下的生死。林中的草本,哪一个春天不着花?但花已不是去年的了;河中流水哪一天不扬波?但不是以前的波浪了。人也在新陈代谢,世界万物难以变陈旧。岁月运转寒暑交替,日月轮流升起,区分白天与黑夜。这的确是大自然的造化,哪一位圣贤可以阻挡?于是,停车洛阳城外,极目远望山川,洛阳是一个山川壮丽的好地方,周公旦卜宅,周朝定东都于此。兴亡代代相沿,兴衰也代代相沿。唯德方可以久远,背弃常道则难以保全。仰望天空中的云彩思念王子晋,俯视广大辽远的大地想张骞。赞叹见不到高卓的行迹,美好的名声空泛传扬。靠在车前的横木上而沉思,怀念古人而怅惘。何况再加上天气寒冷,现在已经是岁暮大律的时候。面对落日的苍茫景色,听寒风萧瑟。如飘散的落叶而没有柄,凝结成花而不结果。山岭断开,因云雾笼罩,似连绵不断,冬季林木叶落,枝柯交疏,因风烟笼罩,看似茂密。季节性的景物和往年一样,欢娱和忧伤的心肠与往日不同了。说起心中的思虑是多种多样的,借助文字该说些什么?
创作背景
《旧唐书·太宗纪》载: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丽朝服,是为臣国。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大臣盖苏文弑君高武,立武兄子藏为王,触怒太宗。十八年(644年)冬,太宗幸洛阳宫,“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趋平壤,以伐高丽。”“十九年(645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勐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此赋当作于贞观十八年冬至十九年春二月间,作者感时怀旧,因而创作此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赋前有序,序叙述了写赋的缘由。正文可以分四个段落:自“惟端扆之余隙”至“连镳金谷之前”是首段,叙述岁暮观岳,息驾登临,览少时游践,忆往日欢乐;自“薪指倏其代谢”至“今拱己于岩廊”是第二段,由回忆追溯隋末丧乱,洛阳宫毁,自己奋起平乱,往来征战,经由藩邸而入主岩廊,这两段是倒叙型的叙事文。自“营余故柳”至“孰圣贤之可救”是第三段,这一段议论“人易新,物难旧”是造化常经,圣贤也无法改变。作者边叙边议,先论社会现象有残败;次论宇宙有存亡,世俗甚飘忽;次论自然花木山水也无永恒的存在;最后指出寒暑代谢,日月轮转是造化常经,圣贤也无可挽回。在这归纳式的议论中,作者抒发了由人生变化不居,岁月流逝无已所引起的感伤之怀,寓抒情于议论中,意味深长。自“于是停舆郊郭”至“寄翰墨而何述”,是以描写的方式进行的。首先写洛阳城的壮丽,其次借洛阳建都的历史,透视洛阳兴亡隆替的形象变迁,借以发“在德为故,弃道难全”的感慨,把抒情渗入写景中;然后写洛阳的山水景色,并织入王子晋的传说遗迹、张骞的历史联想,使描绘抒情化,自然之景人文化,天人结合,毫无缝痕;最后总写岁暮的洛阳:写其落号苍茫,寒风萧瑟;写其云散如叶、雪凝如花;写其雾岭、烟林;结尾由自己的欢忧之情,沉思之态,透射出他意绪中的洛阳景象。作者在这一段用聚象的方式,先分后总,把感旧情绪中显现的洛阳形象地铺写出来。
全赋构思布局颇具章法,其思维形式是多彩多变的:有叙述,有议论,有描写,又夹叙夹议,边议论边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融合,难解难分。句法以骈为主,散语不多,但在偶语的处理并不呆板,加上情真、景真,题材与事迹切合,景物与感情一致,所以显得自然流畅。思想格调上,因时间和心境的关系,显得基调低沉,然在低沉中,含有忧世思治的积极思想;在感伤中,含有尽人事以听天命的王者意识。
名家点评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杨晓霭:此赋因览洛阳旧迹而生感旧之情:篇中追思少壮时代,飞盖河曲、解佩芝田、挟弹铜驼、连镳金谷的豪纵生活,回忆慷慨京邑、电发中原、震荡山川、扫清八荒的威武风姿,抒发了边境禾宁而人却“忽焉白首”的深沉感慨。篇中总结兴亡代袭、隆替相沿的历史教训,借以表达招纳贤才、安邦定边的期望,并勉励自己修德全道,再建定六合、静八荒之奇功.力图国泰平安,完成守业大计。篇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追忆昔日赫赫功业,激情昂扬;感慨时光流逝,低徊婉转。全篇“梗概而多气”,展示了身为英主的李世民的豪迈气概。(《历代赋评注》)
湘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赵成林:有的登临游览之作发抒人生感慨,如太宗《感旧赋》即是。(《唐赋分体叙论》)
作者简介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唐高祖皇帝李渊次子。少年征战四方,灭隋取天下,功勋卓著。
武德元年(618年),为尚书令,封秦王。九年(626年)于玄武门发动兵变,得太子位。旋登基,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帝业空前,史誉“贞观之治”。卒,庙号太宗。重视文艺,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奖掖文士。亲自修史,勤奋执笔,诗文均有成绩。《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唐太宗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四十卷,《全唐文》录其文七卷,其中赋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