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三度说(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是德国心理学家
威廉·冯特提出的关于感情的构成的理论。他认为感情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元素,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该理论认为感情需要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两极的不同程度变化,三个维度相交于零点。
感情三度说是关于感情(feeling)的理论,指从三个维度对感情进行描述的学说。这三个维度包括:(一)愉快—不愉快;(二)紧张—松弛;(三)兴奋—沉静。每一种具体的感情都可以在这个三维空间的某一个点进行定位(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某种感情既可能表现出所有的维度,也可能仅表现出其中两个维度,还可能只表现出一个维度。这样,就可以用一个三维图来表示感情的基本性质。它们的各个主要维度都从一个共同的零点(即冷漠无情点)出发(图1中的n),同时每一种个别的感情既可能只属于一对元素(ab,cd,ef),也可能属于其中的两对元素,还可能属于所有的三对元素。
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的单位,它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方面。感觉(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而感情(feeling)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而感觉和感情都具有性质和强度的特性,并根据这两种特性对感觉和感情进行分析和分类。冯特认为,感觉和感情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情感就是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比如吃糖时,我们不仅感觉到甜,同时还会产生愉快的感情。和愉快相对立的是不愉快的感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前任早已确认的一对基本感情。
冯特认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进行说明,而需要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才更准确。冯特由此于1896年提出了感情三度说(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冯特的感情三度说曾引起人们对感情的研究和争论。后来的心理学家一般都主张用情感两极性(bipolarity of affection)对感情进行概括更好些。因为情感两极性已经能够涵盖情感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积极性和消极性、紧张性和松弛性、兴奋和沉静等不同的状态。
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两极的不同程度变化,三个维度相交于零点。每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就可按照这三个维度而确定它所处的位置。该理论把感情看作是一种基本心理过程,而没有视为认识或意志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感情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引起了研究和争论,后来心理学家都主张用情感两极性概括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