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这篇文章托物兴辞,寓意深远,在不大的篇幅中,将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作品原文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1,东流入于潇水2。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3,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4,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5。古有愚公谷6,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7,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8。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9,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10。合流屈曲而南11,为愚沟。遂负土累石12,塞其隘13,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14,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15。
夫水,智者乐也16。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17,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18,蛟龙不屑19,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20,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21,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22,睿而为愚者也23。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24,悖于事25,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26,清莹秀澈27,锵鸣金石28,能使愚者喜笑眷慕29,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30,漱涤万物31,牢笼百态32,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33,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34,超鸿蒙35,混希夷36,寂寥而莫我知也37。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城郊发现了冉溪,于是结茅树蔬,住在了这里,并改其名为“愚溪”,又写了《八愚诗》,此文便是诗的序言。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段叙述愚溪的地形位置以及它的名字之由来。前者的笔墨十分简约,十三字,仅只说有条小溪位于灌水北面,向东流入潇水。后者首先引述了两种传说。一种说,这条小溪由于冉姓人家曾居于此,故名“冉溪”,一种说,由于它具有染东西的功能,故名“染溪”。然后笔锋一转,正面叙述作者所以命名它为愚溪的道理。由于他因瓜而获罪,因罪而遭贬,因贬而爱此溪,又因爱此溪而择其风景绝佳处筑室而居。进而联想到古代有个“愚公谷”,如今作者居家于此溪之上,而当地土居对于它的名字则莫衷一是,作者才不得已而为之,素性更名为“愚溪”。此段文字乃扣题之笔,所以作者才不吝笔墨,详加叙述。古有“愚谷”,今有“愚溪”,均以人愚而得名。一谷,一溪,一古一今,皆以愚名,遥相对应——作者以此申明自己以愚命溪并非杜撰。所以此笔绝非赘文闲墨,更非故作高深掉书袋;惟因有了这一笔才使文章显得跌宕有致,耐人玩味。从章法上看,这一节的收尾解决了篇首的两个“或曰”的争端,这样题目中的“愚溪”二字就交代完满了。
第二段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这一段前面全用叙事,“为愚”重复了七次,很容易产生单调重复的感觉,但作者的叙述,采用有详有略,或连或断的处理方法,消去了重复乏味,反而重复有趣。本来这一节叙述插不进抒情和议论,而结尾却说:“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表明所谓“八愚”却大有美景、不可忽视。“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说明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山水的侮辱。由水受辱的根源是“以予故”,这三个字中酸辛多多。所以,这一节结尾几句表面是为“愚溪”等鸣不平,实际是为自己抒愤懑。从章法上说是“扬”溪,为下面的“抑”起波澜。
第三段忽起一大跌宕。先是设问自答,说明“水”(自然包括溪水)虽为智者所喜爱,但却可以“辱而愚之”的原因:适类于余。“抵”:水中高地。这里,作者把溪之愚与余之愚相比,以为二者互为伯仲,因而把前文中溪以己而受愚辱的结论推翻。这是这一部分中的第一处跌宕之笔。然后,作者又把己之愚与两位古人之愚相比,得出的结论是己之愚是真愚,古人之愚乃假愚,但是天下人都不能给这条愚溪另外再起名字,就是由于它的名宇乃是“余”这个货真价实的愚人所起的缘故。这是又一层跌宕,即为方才对于愚溪的那些非议徽词作了翻案文章。这里的层层跌宕之笔,表面看去,仿佛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曲笔、俏笔,实际是他遭受贬谪以后矛盾、痛苦心理的自然表露。这从此文的之后一部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最后一句“适类于予”。就自然过渡到第说自己。“辱而愚之,可也”是溪我双关语。本来应该数落自己了,却又引出“宁武子”和“颜子”来陪衬,这在暗中为自己占地步:“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是牢骚语,也有自负的意思,不能轻轻放过。表面上仍然归到“溪溪”之名上,“予得专而名焉”,和第一节相应。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前面抑扬反复,千回百折,都是为这一节服务,从抑到扬,也是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而为一。“溪虽”一层从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善鉴万类”言其用,“清莹秀澈”言其质,“锵呜金石”言其声,明着赞溪。写出文人的胸无尘滓、笔于造化的特色。“能使愚者”一句由溪到人,转换自然。“予虽”句由上文的自贬转入自赞,中间的“亦”字是细密处,与此段赞溪几句话相应。几句讲自己文墨的造诣,“漱涤万物”,言其精深;“牢笼百态”,言其广博。最后一层将己与溪合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这几句是全文最得意处,好像天地之间只有己与溪化而为一。散文到得意处,往在夹几句韵语,柳文中也常见这种情况,这表示感情激动到了高潮,但在得意之中着“寂寥而莫我知”一句,上应“不合于俗”“违于理,悖于事”“予以愚触罪分等语,一种废弃之牢骚自然流露。这几句可以和《
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境界和情趣是一致的。“于是”一句表明题中的“诗序”二字。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自己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写景善于布局。这篇文章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游玩看景就呈现了出来: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名家点评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古来无此调,陡然创为之,指次如画。”
明末清初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卷二十四:“子厚南池、愚溪二序,即诸游记之余技尔。”
明末清初孙琮《山晓阁评点唐柳柳州全集》卷二引王昊:“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之行事亦宛然。善于作姿,善于寄托。”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十四:“水之不能泽物古人被之以恶名。宗元以溪水不可溉田负舟而名之曰亦有本焉,其亦以慨己济世之愿不遂也。无知之谓愚。无知者,万有之知所从出。‘超鸿蒙,混希夷’,抑又太自誉矣。若夫‘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实乃善自状,其文可为实录。虽然,得无与布帛栽粟者犹有间乎!”
清代刘熙载《艺概》卷一:“《愚溪诗序》云:‘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此等语皆若自喻文境。”
清代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七:“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写景处处历历在目,趣极。而末后仍露身份,景中人,人中景,是二是一,妙极。盖柳州所长在山水诸记也。”
清代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三:“行变化于整齐之中,结构精绝。”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本是一篇诗序,正因胸中许多郁抑,忽寻出一个愚字,自嘲不已,无故将所居山水尽数拖入浑水中,一齐嘲杀。而且以是淡当得是嘲,己所当嘲,人英能与。反复推联,令其无处再手出路,然后以溪不失其为溪者代溪解嘲,又以己不失为己者自为解嘲,转入作诗处,觉澳与己同归化境,其转换变化,匪夷所思。”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杳来,描写最为出色。”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愚字极昏冥,写来极秀发,身与溪互为吐纳,入后愈益超融。”
清代过珙《古文评注》卷七:“不过借一“愚”字发泄心中之郁抑,故将山水亭堂咸以愚辱焉。词委曲而意深长。”
清代何义门《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六:“词意殊怨愤不逊,然不露一迹。”
近代章士钊《柳文指要》卷二十四:“此为子厚骚意最重之作,然亦止于骚而已,即使怨家读之,亦不能有所恨,以全部文字,一味责己之愚,而对任何人都无敌意,其所谓无敌意者,又全本乎真诚,而不见一毫牵强,倘作者非通天人性命之源,决不能达到此一境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诗风格清峭,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