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
意大利地标之一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Torre di Pisa;英文名: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意大利比萨市的地标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
历史沿革
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8月,它由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原设计为垂直建造的钟楼,高为60米左右。
1174年,比萨斜塔首次发现倾斜。
1178年,比萨斜塔塔身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
1231年,比萨斜塔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
1278年,比萨斜塔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
1360年,在停滞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比萨斜塔作了最后一次重要的修正。
比萨斜塔建造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于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1590年,青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塔顶做了自由落体实验,最终,“两个小球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1934年,在比萨斜塔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
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比萨斜塔关闭,开始进行整修工作。
1992年,成立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
2001年,比萨斜塔修复工程完成。
建筑特色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为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下层是实墙,用壁柱做装饰,中间六层外面 用连续券做装饰,最上一层内收结束。
比萨斜塔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比萨斜塔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文物遗存
在比萨斜塔入口右侧墙上发现的碑铭记录了钟楼开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译为“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3年8月”。
历史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vi),比萨大教堂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编号:395。
影视作品
1983年的英国电影超人III》中塑造了一个邪恶的超人形象,在世界各地“做坏事”,其中就包括把比萨斜塔扶正,电影结局是超人又将塔楼恢复到原来的倾斜角度。
文物保护
倾斜原因
比萨斜塔建造原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比萨斜塔完工时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份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在1178年,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
1231年,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
1278年,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
1292年,Giovanni Pisano用铅垂线测量了钟楼的倾斜度
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
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
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
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
1550年,Giorgio 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
1360年,比萨斜塔作最后一次重要的修正。
1838年,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 della 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
1838年,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0.1厘米,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
比萨斜塔过去数百年来不断向南方倾斜,1350年塔顶突出地基只有1.4米,1817年是3.8米,到1993年已达5.4米。
进入20世纪,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
保护方法
地基应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该方法于1962年,由意大利工程师Terracina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当时称为“掏土法”,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直到该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比萨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
2013年10月30日,意大利比萨斜塔止住倾斜趋势,该塔的倾斜幅度在2001年至2013年间,减少2.5厘米。
2023年8月,比萨斜塔已扶正46厘米,倾斜度恢复到19世纪初水平。
旅游信息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每天限人限时开放,通常是每次限定20人,游览时间为30分钟。
从佛罗伦萨坐火车或汽车大约1个小时就可抵达比萨。
价值影响
艺术价值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文化价值
比萨斜塔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立面呈现着丰富的明暗变化,富有韵律感,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
建筑影响
比萨斜塔造型轻盈秀巧,布局严谨合理,各部分比例协调,是罗马风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它斜而不倒的优美造型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是闻名世界的经典之作。
相关事件
自由落体实验
伽利略传奇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佳话,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相传他于1500年在比萨斜塔顶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当天,伽利略带着助手和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攀登到塔顶,两个助手走到塔顶边缘站定,同时放开手中的铅球,只见两个铅球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向草地上落下来,果然,可以清楚地看见了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在地上。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使比萨斜塔成了近代实验科学的象征,一座伟大的科学纪念碑!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参考资料
Piazza del Duomo, Pisa.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0: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