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宅就宅》是由网络歌手林林演唱的,献给
宅男宅女的歌,配合
张含韵的《
想唱就唱》。可以说是《想唱就唱》的
山寨版。
宅的称呼起源于
日本,本来是指某些之沉迷于自己
兴趣而不问时世不与他人来往,除了自己的兴趣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以为意(包括个人卫生、人际来往、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等)。歌里表现出了“宅人”的关键词:痴迷某事物;依赖
电脑;依赖
网络;不想
上班/
上学;作息时间不稳定;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性格多少有两面性;收藏癖;体型偏胖;一般是独身;喜欢或有写日志的习惯;喜欢上虚拟的人物。
宅的称呼起源于
日本,本来是指某些之沉迷于自己兴趣而不问时世不与他人来往,除了自己的兴趣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以为意(包括个人卫生、人际来往、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等)。即非我同类不与相交而又不注重生活质量的人,如火车宅、建筑宅、军事宅、动漫宅等。
贬义词,给其他人的感觉等同于偏执狂和变态。而后随着ACG群体即动漫宅的不断扩大,这种称呼才被社会大众所了解,不过这群人的地位和以前也没什么两样,只是多了一个被嘲笑的称呼而已。宅这个称呼流传到
台湾后有了一定的转化。 “宅”已经成为了一股全世界范围内的潮流。“
宅”是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选择。有很多种“宅”法。
第一种“宅男女”终年呆在家里,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拒绝冗余的媒体,是一些最前卫的人士。他们愿意花时间在家烹饪请朋友来玩,或者花大价钱买好的咖啡机在家煮咖啡,他们只是开辟了家庭生活的无穷天地。
第二种离不开网络生活,网上叫
比萨,网上买
啤酒,网上找人聊天,在虚拟的世界里渐渐地世界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一个人的大学,一个人的影院,一个人的
商店。比起前几年的“沙发土豆”,他们就是“电脑屏幕前的汉堡包”。
白领变成“宅一族”有3个原因:老板的压迫,工作的异化和被污染的环境。比较赞同在家办公——这是积极的“宅”。反对过多地打游戏和看碟,因为当人长时间把自己对爱情之类的希望投射到爱看的书、漫画、剧情中后,会渐渐以为那个世界里的爱才是真实的,这很危险,久而久之,人会丧失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想宅就宅》突出表现出宅人们对生活的依然充满热情,对宅人族有很大的鼓舞作用,歌词中把宅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也列举出来,自我调侃,自我调节。这首歌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广泛共鸣。旅游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恋爱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和皮肤,是小孩子才做的事。简单生活,回归平实——“家里蹲”怎么看都是个再适合不过的状态。外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像苦行僧,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享受孤单,却并不孤独。
宅男宅女是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大旗,却终日深居简出。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孤单,但并不孤独。宅男宅女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交际圈子看似变大,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沉迷或寄情于各种事物,开始变得理想缺失。这些年轻白领在白天或工作日里,或精明能干或绞尽脑汁或疲于奔命。但在夜晚或节假日里,则足不出户,懒得像猫,独享一方“宅人”天地。这是现代人应对压力的一种表现,也不失为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也许正需要这样的歌曲来鼓舞士气,正像歌里所说,想宅就宅要宅出名堂。
虽然“宅人族”们怡然自得,但社会学专家指出,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因此,宅男宅女们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不断地与人交往过程中提升自信,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想宅就宅,想出来就出得来,那才是真境界。
闷骚,双面性格,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网络,不想上学或上班,无规律作息,网友众多,爱养宠物,收藏癖,爱拍照,超喜欢写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