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前毖后
汉语成语
惩前毖后(拼音:chéng qián bì hòu)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周颂·小毖》。
成语出处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茾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诗经·周颂·小毖》)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惩前毖后”。
成语典故
周武王登基不久就去世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龄小,由周公旦摄政,帮助处理国家大事。对于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都非常不满。他们四处造谣中伤周公,说周公帮助成王处理国事是想找机会废除成王,篡夺王位。周公是个谦谦君子,心胸开阔,为了辟谣,不惹是生非,就决定离开周朝都城,到别的地方隐居。
管叔蔡叔看到周公离开了成王,便偷偷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企图夺取王位,废除成王自立。周成王得到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成王非常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大臣见状,说:“这件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听后,立即派人把周公旦请回来。周公回来之后,成王立刻命令周公率领军队东征,讨伐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周公旦终于平息了叛乱。随后,周公又忠心耿耿地辅佐成王处理国家大事。一直等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让他自己处理朝政。
就在成王正式接管政权这天,成王到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过去的历史教训,并总结经验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成语寓意
周成王听信了谗言,疏离了周公,后来,周公平息了叛乱,周成王才明白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开始重用周公。在现实生活中,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改正的决心。人们要学习周成王知错就改的精神,认真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引以为戒,避免再犯,这样才能渐渐地完善自我。
成语运用
“惩前毖后”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不致再犯。
运用示例
明·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绝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事先之图可也。”
作家·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
成语辨析
惩前毖后—小惩大诫
“小惩大诫”的意思是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惩前毖后”与“小惩大诫”都有接受之前的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同样错误的含义。不过,“惩前毖后”主要指把之前的过错作为教训,而没有指出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小惩大诫”偏重于指只要犯上一点小过错,就要遭受惩罚作为以后的教训。
参考资料
惩前毖后.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09:5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