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心理学名词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的表现
外部表现
情绪(emotion)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例如,高兴和兴奋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恐惧时“目瞪口呆”,悲伤时“两眼无光”,惊奇时“双目凝视”等等。眼睛不仅能传达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或不便言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他(她)的内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们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接受还是拒绝、喜欢还是不喜欢、真诚还是虚假等。可见,眼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交往手段。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都十分重视通过描述眼神来表现人的内心的情绪,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的重要线索。例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某种情绪的。
相关实验表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例如,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而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眼睛、嘴和前额等对表达愤怒情绪很重要。还有实验研究表明:口部肌肉对表达喜悦、怨恨等情绪比眼部肌肉重要;而眼部肌肉对表达忧愁、惊骇等情绪则比口部肌肉重要。
2.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bodyexpression)和手势表情两种。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
手势(gesture)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手势,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不仅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存在民族或团体的差异,后者表现了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民族中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3.语调表情
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intonationexpression)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例如,当播音员转播乒乓球的比赛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当他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讣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身体语言”(bodylanguage)。人们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等构成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无须使用语言,只要看看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有人研究工业企业中领导者的动作表情,发现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的面部表情、语调,以及使用手势的情形是不同的。
4.感觉反馈
人们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来表达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表情中的身体姿势也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伸展体姿能振奋精神;收缩姿势会降低活力。言语行为也同样影响人们的情绪。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高考被录取,实验获得成功,作品初次问世等),在一段时期内会使人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不再考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所谓的激情休克现象,有时表现为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动作或行为。有人用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是有争议的说法,一般认为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因此,个人对在激情状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要负责任的。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然而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发射卫星成功时研制人员的兴高采烈、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金牌时的欣喜若狂,在这些激情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是应激状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驾驶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着陆;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等等。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情绪特点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情绪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情绪事件对于个体意义的大小。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取决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不紧张,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测量方法
对于不同的情绪分别有不同的测量方法。例如测量焦虑的常用方法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用以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采用四级评分,共有20个项目。
情绪的本质
情绪是以主体的需要、愿望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确定产生情绪体验的客观刺激是什么,而且不同人对同一刺激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情绪体验的研究一般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是指面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如人在痛苦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语调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调表情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
情绪的研究
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到底哪些情绪属于基本情绪,甚至到底是否存在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即情感的红、黄、蓝三原色,以此为基础可混合成千上万种的情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类的确存在少数几种核心情绪。艾克曼指出,人类的4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所对应的特定面部表情,为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公认,包括没有文字、尚未受到电影电视污染的人群,这说明情绪具有普遍性。(注意:是喜、怒、哀、惧——喜悦、愤怒、悲伤、恐惧,而不是日常我们所讲的喜怒哀乐。)
研究方法
对情绪的研究有其特殊性。情绪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几乎从来都不能诱发出像人们现实生活中那样强烈的情绪。看到电影里一个人冒犯他人是一回事,甚至也能让个体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但在实际中被人侮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不违反某些重要的研究伦理准则是很难诱发出强烈的情绪的(比如,我们不能骗被试说他最好的朋友刚刚被车撞死了)。因此,研究者必须记住,实验室中研究的情绪状态可能只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情绪体验的一个反映。所以对情绪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各种测量。情绪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生理测量和行为反应。
1.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数掘的收集很简单,不需要解释。在这个方法中,研究者只是要求人们描述他们当前的、过去的或常见的情绪。被试可能会在一个量表上评估他们的紧张、快乐和其他情绪的水平。
自我报告不可能是精确的,因为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个体评估其紧张度为“5”,其5可能与别人的5是不一样的,甚至其5在不同的时间也会不一样,因为有时候人们的眼泪来自幸福、娱乐或者释放。然而,当不确定时,我们会假定哭的人很可能是悲伤的。也就是说,相比主观的自我报告,我们更相信客观的行为观察。自我报告另一个局限在于研究婴儿、脑损伤人群、动物和其他不能说话者的情绪。而且对于说不同语言的人,翻译有时候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在细微的差异上。
尽管这些问题很严重,自我报告对很多研究目标来说还是有用的。即使某一个体的5与别人的5不一样,这种变化也很能说明他的紧张度下降了,再者,除了自我报告,真的也没有其他方法能测量情绪的感受方面了。
2.生理测量
对情绪的生理测量考察的是身体准备这些行为的方式。很多情绪条件是紧张度唤醒的状态——心跳加快、腹部收紧、手开始出汗。交感神经系统(SNS)活动的增加对唤醒以及使身体做好“战或逃”行动的准备非常重要。它促使生理发生变化,血流和肌肉供氧增加,使得个体能够准备更复杂的身体活动。交感神经系统同时也会降低消化活动(把能量从骨骼肌肉收缩中带走)和性唤起(当个体生命而战斗时,性就成了一件无意义的分心事)。相反,副交感神经系统(PNS)有助于产生和提高维持功能,以保留随后要用的能量,促进生长和发育。
3.行为观察
研究者通过观测行为来对自我报告进行补充,因为人们经常不能或者不愿意准确报告自己的情绪。研究者往往对面部特定肌肉群的收缩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能产生表情。比如,当人们愤怒时,经常眉毛降低,皱拢在一起,眯着眼睛,紧闭嘴唇。运用行为编码系统(FacialActionCodingSystem,FACS),研究者能够记录面都哪些肌肉收缩了,持续了多长时间以及收缩的强度。当遭遇不公或被冒犯时,人们能够可靠地做出如愤怒时的表情。出于这种缘故,研究者有时可以将肌肉收缩模式作为人们情绪的非言语测量。
历史与进展
心理学的研究在较晚的时期才关注到情绪。二十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完全统治了实验心理学,情绪的研究寥寥无几。当实验室研究出现时,主要都局限于“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反应”,研究者使用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情绪本身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把情绪看作是私密性的、不可观察的,因而只适合于通过“严肃的交谈”加以研究。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情绪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迅速增长了。来自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发现”了情绪,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要讲。这不是说行为主义者是错误的。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正确的:情绪在本质上是内在的,很难测量尽管存在这些挑战,研究者们还是发明了新的、聪明的办法来诱发和测量实验室和真实世界中的情绪。
尽管在心理学诞生之初,情绪的研究曾受到过关注,但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对情绪研究方法的忽略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末期,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对情绪的兴趣再次被唤醒,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新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的推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多导生理记录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眼动记录技术、认知行为实验乃至激素测量等多种技术与手段,都在情绪评估、情绪障碍诊断及情绪调节等的研究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情绪理论
1.早期理论
(1)James-Lange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Lange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James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Lange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James-Lange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Cannon-Budd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2.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分化理论
这种理论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下面简要介绍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
(1)情绪是分化的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他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即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害羞与胆怯,它们组成了人类的动机系统。每种基本情绪在组织上、动机上和体验上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内部体验:这种内部体验对认知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过程与有机体的内部动态平衡、驱力系统、知觉及认知是相互影响的。
(2)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伊扎德认为,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力量。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情绪系统的功能
伊扎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层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面部骨路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和特定的适应功能。
有关研究
1.与颜色关系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2.脑切除实验
1892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1925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1934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假怒”。其脑机制是: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3.其他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情绪的产生机制
情绪与下丘脑
下丘脑通过两个生理系统调节身体的改变——自主神经系统激素。下丘脑用自主神经系统来进行非情绪调节:温度太高时,它激活汗腺,在温度过低时,它使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损耗;在个体锻炼时,会呼吸加快吸进更多的氧气,机体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人血液,心脏跳动更快更强以运输这些东西。在下丘脑探测到体内失衡时,它启动这些改变。不过,下丘脑也接收身体平衡极有可能被将来的活动损害的线索,帮身体做相应的准备。这个准备看起来是情绪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下丘脑控制的内分泌系统有相似的灵活性。在下丘脑探测到个体的血压过低时,它指导脑下的垂体释放一个抑制尿液生成的激素,即抗利尿激素,这种激素使肾脏重新吸收液体进入身体而不是将液体排到膀胱。不过,随着心理压力的持续,下丘脑将引导垂体帮助释放皮质醇。因此,在我们经历强烈情绪期间,下丘脑是控制身体改变的关键结构。
因为它指导自主神经系统“战或逃”反应和应激激素的释放,因此,下丘脑看起来仅仅涉及负性的情绪。不过,下丘脑至少对于某些积极情绪也是重要的。下丘脑在性欲上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控制与性唤起和性高潮相联系的自主神经系统激活,另一方面引导脑下垂体帮助释放性激素进入血液。
情绪与内分泌
保罗·克莱因金尼和安妮·克莱因金尼综合了以前界定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一个定义:情绪是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情绪反应来说,某些激素相比其他激素要更重要一些。情绪研究者对肾上腺激素皮质醇特别感兴趣,它们在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那些经历过青春期、怀孕或更年期的个体会觉察到雌激素睾酮对情绪的影响。高水平的雌性激素似乎对情绪有增强效应,而雌性激素迅速下降被认为会引起抑郁症状。更重要的是,似乎是雌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而不是激素的绝对水平本身引起情绪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在青春期和更年期急速波动的雌性激素是和心境起伏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什么心境障碍在女性群体的某些生命阶段(例如童年期和绝经后),即雌性激素水平低且连续的阶段,不那么普遍发生的原因。睾酮也同样对情绪有广泛影响。对男性和女性而言,睾酮在增强性冲动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男性而言,睾酮具有心境增强效应,就像雌性激素对女性的作用一样,虽然现在我们对这些效应的影响还不是特别清楚。最后,睾酮被认为是对愤怒和敌意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相关研究结果尚不稳定。
情绪与肠胃菌群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恐惧的呼叫,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及时为婴儿提供各种生活条件。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适应行为有关,包括攻击行为、躲避行为、寻求舒适、帮助别人和生殖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人的生存及成功地适应周围环境。情绪直接反映着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睛雨计,如通过愉快可以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可以表示面临困难;人还通过情绪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总之,人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情绪有时也有负面作用,如一些球迷会因为输球被负性情绪影响在赛场闹事、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甚至造成人身伤亡。
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的行为的强大动力。如人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驱力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激励行为,但是,这时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
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显或确定。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它可以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使人们接近某些人;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阻隔剂,使人们远离某些人。如某人暴怒时,你可能会后退或碍于他的身份而压抑自已的消极情绪,不让它表露出来。由此可见,人所体验到的情绪,对其社会行为有重大影响。
情绪的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情绪调节策略何时发生来对其进行分类,而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策略会对情绪有不同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研究共分为三种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
情境关注策略是用来控制情境的,它通过选择情境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情境来发挥作用。认知关注策略则是要求我们将注意指向情境中某些特定的方面或是改变我们看待情境的方式来促进某些情绪并/或消除其他情绪。第三种策略则是反应关注策略,一旦情绪产生就要求我们改变情绪的效果。反应关注的策略假定个体已经产生了某种情绪并且想要改变情绪的某些方面。这可能包括:通过谈论这种情绪“将它从个体的系统中移除”;通过睡觉、服药或喝酒等的方式尝试关闭情绪体验;或者尝试压抑情绪的表达让别人看不出来自己的感受。
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
1.用表情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当我们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人际调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人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今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当时愉快的感觉。
3.环境调节,美丽的风景使人心情愉悦,而肮脏的环境会使人烦躁。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会得到放松。还可以去那些曾经开心过的地方,记忆会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4.认知调节,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观点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在为了每件事儿烦躁时,可以对事情进行重新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我们刻板的看问题方式。
5.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解决,就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避开问题,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想出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3:24
目录
概述
情绪的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