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殇钟楼
2008年上海京剧院京剧作品
《情殇钟楼》是由上海京剧院于2008年根据维克多·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京剧。
剧情简介
明朝中后叶,中原某城来了异族少女艾丽雅,她姿容艳丽、纯洁善良、能歌善舞,吸引了当地的青年浪子。以州官、族长为首的地方尊长以有伤风化为名,对艾丽雅和浪子们进行了严厉的管束。
当地洛族长对艾丽雅心存邪念,指使貌丑心善的敲钟人丑奴劫持艾丽雅。艾丽雅为守备天昊所救,爱上了天昊。天昊是个虚伪放荡的伪君子,两人幽会时,妒火中烧的洛族长跟踪而至,刺伤天昊后逃跑。艾丽雅无辜蒙罪被判绞刑。临刑前,曾受艾丽雅恩惠的丑奴将她救走,藏身本城宗庙。
洛族长授意天昊带兵入庙捉拿艾丽雅。众浪子闻讯赶来相救,混战中,艾丽雅、众浪子被乱箭射死,愤怒之下的丑奴将洛族长杀死后殉情而死。
创作人员
主创人员
表演人员
演奏人员
舞美人员
角色人物
戏曲表现
改编历程
2007年底在石玉昆导演的提议下,石玉昆与史依弘决定要一起合作一部作品。从2008年起上海京剧院就开始编排《情殇钟楼》,通过三年多的不断推敲,数易其稿,并于2011年11月13、14日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首演。
剧情改编
《情殇钟楼》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让故事不仅更加集中,也更加本土化。故事的发生地从遥远的巴黎变成了中国的宁远城,高大的教堂变成宗族的家庙,美丽活泼的吉卜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变成了西域流浪女艾丽雅,敲钟人阿西莫多变成了“丑奴”。编剧把原先不够合理的内容合理化,在二度创作中,从舞美,声腔设计,音乐配器,甚至到服装设计都做了更为精致的修改及调整。
创作幕后
为了演好这个来自西方的流浪舞者,史依弘主动报名参加了舞蹈比赛节目《舞林大会》,偷师学舞,将斗牛舞、吉普赛舞等舞蹈手段融入京剧的程式化的表演中,并整合了青衣、花旦、花衫、娃娃生多种行当的手段。
表现手法
剧中女主角站姿是芭蕾舞样式,还跳起了拉丁和斗牛舞,音乐上则大量采用西洋交响乐,甚至结尾三位主演以合唱方式,也是突破传统京剧的表现手法。
获奖记录
剧目赏析
把西方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成京剧,在同类的改编中是比较突出的,很了不起的。从编剧、演员、舞台美术、音乐设计,各方面来说,都做得很好。《情殇钟楼》是可以走出国门的好戏,是可以得到东西方观众们喜爱的好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评)
从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改编为西方作品到今天《情殇钟楼》的诞生,中西方文艺作品之间的互相改编历史悠久,这种跨文化的尝试意义深远。这出戏,初名《圣母院》,现在叫《情殇钟楼》,它通过京剧杰出的艺术样式让人们重新认识浪漫主义博大、细腻的情感,以及《巴黎圣母院》所表达的美貌、高尚藏恶意,丑容含善心的重要主题,同时给这个有趣的故事增添了跨文化的活力。(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魏莉莎评)
《情殇钟楼》恰是在内容和故事的中国化上显示出特色。例如,它把发生在欧洲十四世纪的故事改在中国明朝晚期,两者几乎同处在中世纪的黑暗和反抗与挣扎之中。它又把故事发生地从巴黎,改在中国的宁远城。从法国的宗教寺院,改为中国的宗庙,这给中国观众带来联想的方便。最为成功的,是京剧把小说中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改作西域流浪女艾丽雅。两者都是苦难的流浪女郎,都能歌善舞,都善良、美丽、奔放,都强烈追求自由和爱情,在她们的歌舞和行为中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这既保留了雨果笔下女主角的性格,又给京剧塑造了传统剧目中从未有过的女性形象。在京剧人物创造上作出了贡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巨荣 评)
展示发现和逆转,呈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殊死搏斗,《情殇钟楼》充分调动了京剧唱念做打等各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并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演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正是艾丽雅和丑奴这两位纯朴善良的下层人物,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之歌。能够在京剧舞台上欣赏到这样别开生面的精彩演出,无疑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山林评)
史依弘不是演一个一般的、单面的女子,而是个性非常鲜明、有着复杂的、深沉的心理活动的角色,对于她来讲,行当、文武功的技巧等都面临一个新的需要应对的考验,一个需要完成的新的创造,觉得史依弘在这点上是尽了力的,很不错。这个人物可以为演员创造一个好的塑造角色的机会,史依弘努力了,完成的相当不错。董洪松虽然是个很年轻的演员,但在这个戏里,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这两个演员在表演上都有创造,丰富了自己的戏路,有很好的发挥,整个戏表演的都很称职,这是一个很好的成果。(戏剧教育家荣广润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0-01-03 12:0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创作人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