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摧)”一词来源于各地方言中“悲衰”的音译,悲催即是“悲衰”的发音,衰通“缞”(cuī) 丧服名。(先秦《仪礼·丧服》)衰可以引申为披麻戴孝的样子,所以从词语起源上来讲,“悲衰”很形象的表现了人们至亲去世的悲痛场面。值得一提的是“悲摧”一词在古代也已然存在,也是“悲衰”的通假嬗变,根据古文献可以看出该词
使用环境都在丧事、丧服相关的文章之中。
1.“悲催”系“悲摧”一词的误写,也就是
通假字,是词语在流传中的嬗变。嬗变的原因,一则催字好写,二则和“倒霉催的”这句常用语的语法类似,因此也可以把悲催理解为被悲伤紧紧逼迫、追逐。
2.也有作“悲摧”之说的,摧本身就有哀伤、伤痛的意思。“摧”在
古汉语中有悲伤之意,常“
摧藏”、“摧伤”、“悲摧”、“摧怆”连用。如古诗《
孔雀东南飞》有“阿母大悲摧”一句。悲摧就是非常的悲伤、哀痛。
4.在广西西部的部分
壮族壮语中,有发音近似“悲催”的常用词汇,意思也非常接近。亦有“倒霉”等衍生意思。
壮文:Boiqcix 意思:倒霉、吃哑巴亏等意思。
《礼记.三年问》: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羣,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音摧),苴杖居倚庐、
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羣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後
乃能去之。小者至於
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後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於人。故人於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羣居而不乱乎?将由夫脩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唐孔颖达疏云:哀痛未尽思慕未忘者,言贤人君子,於此二十五月之时,悲哀摧痛,犹未能尽;忧思哀慕,犹未能忘。故心之哀慕,於时未尽,而外貌丧服,以是断割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者,若不断以二十五月,则孝子送死之情,何时得已(已,止也)?复吉常之礼,何有限节?故圣人裁断,止限二十五月。岂不是送死须有已?止反复生礼,须有限节也哉?
表意的
侧重点不同,杯具侧重于表达自己的伤心难过,而悲催则更侧重通过一个诙谐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不如意,但这种表达却往往不带有明确的伤心难过的成分。
两个词汇的使用人群所具有的差别性也已不大,悲催不仅仅被“
90后”网友使用,
80后也已相当程度的使用该词。而杯具一词则一直比较大众化,80后、90后甚至其他人群都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