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耕者》是
唐代诗人
韦庄所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控诉战争给农民带来灾难的政治讽刺诗,诗的前两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战争规律,对兴衰治乱的高度总结与概括;诗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所提质疑的事实证明。该诗表明了作者反对晚唐藩镇混战,同情劳动人民的鲜明态度。此诗用语平实深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正文
悯耕者①
何代何王不战争②,尽从离乱见清平③。
如今暴骨多于土③,犹点乡兵作戍兵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悯:即怜悯,同情。耕者:指耕种为生的农民。
②何代何王:即哪一个朝代, 哪一个帝王。不战争:即不喜欢打仗呢?
③尽从:都是这样。尽,即完全。离乱:指社会因战争而动乱。清平:指社会清明太平。
④暴骨:指无人埋葬之尸骨。暴,同“曝” 。多于土:形容满地都是。
⑤点:指定。乡兵:指地方武装。戍兵:指戍守边防的军队。
白话译文
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帝王不喜欢进行战争?都是战乱后才出现清明安定的太平盛世。
如今战死的未被掩埋的尸骨比泥土还多,可是朝廷仍在征调乡兵到远方戍守边防。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僖宗
光启二年(886)所作,正处唐朝末年,战乱不断,诗作在揭露官军抢拉民夫的同时,慨叹战乱无期,百姓永无出头之日。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韦庄是生活于唐朝末世的人,他亲眼见证了唐王朝的灭亡。由于唐王朝的腐朽,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藩镇割据比比皆是,在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的战争连年不断。由于战争,给农民造成的是庄稼荒芜,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可谓尸骨遍野,遍地哀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唐末的社会现状。
诗的前两句:“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战争规律,对兴衰治乱的高度总结与概括。自从盘古开天地,哪朝哪代都有战争。当社会处于动乱之时,是战争结束动乱,使社会趋于平定,这种战争是正义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但是诗人所处的唐末,朝廷所进行的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不是那种让社会走向清平的战争。所以这两句诗又是一种质疑,是对唐王朝所发起的战争的质疑。这个战争不仅没有使社会回到清平,反而更增加了动乱,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这是两句意境很高的诗句,看似不怎么样,但却从理论上,从根本上否定了唐末王朝所进行的战争,它是唐王朝的垂死挣扎,是百姓的苦苦呻吟。
诗的后两句“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成兵。”是对前两句所提质疑的证明,唐末王朝把大量的士兵驱上了前线,众多的士兵死在了战场,成了唐王朝的殉葬品,也使众多个家庭失去了亲人而无依无靠。但是统治阶级犹不罢休,依然继续组织乡兵上前线为其送命。战争是要死人的,但不义战争的驱使者把老百姓投人战争,驱向死亡就是罪恶的。
这首诗不仅控诉了唐王朝所进行的战争罪恶,也深深地揭露了唐末王朝的腐朽与命运的不可逆转,是一首思想很深的政治讽刺诗。
名家点评
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副教授张晓蕾、四川大学教授
张志烈《唐诗·彩图版》:“诗人生活在唐代末年战争频繁的年代,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谴责统治者的罪恶,对深受战乱痛苦的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关注与同情。”
泊头市文化局原局长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四句诗,揭示了一个几千年来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现象。统治者好武扩边,必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何况在夺取政权时更是长年的干戈不息呢?后两句写得凄惨,骨多于土,是夸张写法,写出战死者之众。即使这样,还往边地增兵。统治者只顾边战,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情景可见一斑。”
大连大学教授舒红霞《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作者纵观历史,以历史上的战争与晚唐战争作对比,揭露了晚唐藩镇兼并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明了作者反对晚唐藩镇混战,同情劳动人民的鲜明态度。把题目“悯耕者”,落实在绝句结构和字里行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昭宗
乾宁元年(894)进士,曾任
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
王建称帝建
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最著名的有长诗《
秦妇吟》。韦庄又是词人,与
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有《
浣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