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怛
汉语词语
恻怛,汉语词汇,拼音:cè dá,释义是哀伤。犹恻隐。恳切。
释义
1.哀伤。 2.犹恻隐。 3.恳切。
出处
例句
1.哀伤。
礼记·问丧》:“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
《后汉书·祭遵传》:“征虏将军 颍阳侯 遵 ,不幸早薨,陛下仁恩,为之感伤,远迎 河 南,恻怛之恸,形於圣躬。”
《旧唐书·岑文本传》:“其夕, 太宗 闻严鼓之声,曰:‘ 文本 殒逝,情深恻怛,今宵夜警,所不忍闻。’命停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舡户》:“状中称死者不下百馀,其千里无主者,更不知凡几。公骇异恻怛,筹思废寝。”
2、犹恻隐。
宋·叶适《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 贾公 恻怛长者,惠贫恤孤。”
明·宋濂《<杏庭摘稿>序》:“其发之於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
3.恳切。
王安石 《上时政疏》:“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杜甫 ﹞诗意与 狄昌 同,而其恻怛规戒,涵蓄不露,则大有迳庭矣。”
明·王守仁 《大学问》:“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弱其私心於卑琐,是以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国民之对於政府也,当至诚恻怛,以销其防闲畛域之私,而不可激烈以召变。”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8 12:16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