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恶,现代汉语汉语一级字,部首为心,读作è、ě、wū或wù,其本义为过失或要呕吐的感觉或表示疑问或讨厌;憎恶。
字源演变
惡→恶
形声字。从心,亞声。隶楷文字由小篆字形演变而成,写作“惡”。今国家标准取异体字“恶”作惡的简化字,异体字“恶”源于草书。
本义为罪过、罪恶,读作è。《说文》:‘惡,过也。”“恶”字之所以从“亚”为声,或可从其形象求得解释。“亚”本像墓葬形,,尤指墓葬的四角,故其义含恶象。《说文》:“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说字形不确,说二义(形象丑陋,次第较后)有理。故“恶”从“亚”声,或不仅取其音近,亦兼取其义通。《书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也指恶人、坏人;由罪恶引申为凶狠、凶猛、凶暴、凶险.厉害等义;又引申为坏.不好、粗劣,再引申为丑陋。由本义引申为讨厌、憎恨,读作wū,引申为畏惧、害怕、得罪、中伤、忌讳等义。又读作wù,用作疑问代词或叹词。又读作ě,用于“恶心”一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古文〕亚《唐韵》乌各切《集韵》《韵会》遏鄂切《正韵》遏各切,𠀤音垩。《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通论》有心而恶谓之恶,无心而恶谓之过。
又丑陋也。《书·洪范》六极,五曰恶。《传》丑陋也。《五行传》貌不恭之罚也。
又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敝尽而无恶。《注》虽至敝尽,无瑕恶也。
又粗也。《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谓粗饭也。
又年凶曰岁恶。
又器物不良曰苦恶。
又粪秽也。《前汉·昌邑王传》如是靑蝇恶矣。《师古曰》恶卽矢也。越王句践吴王尝恶。
又多所不可曰性恶。《后汉·华陀传》为人性恶难得意。
又《广韵》乌路切《集韵》《韵会》《正韵》乌故切,𠀤污去声。憎也,疾也。《左传·隐三年》周郑交恶。《注》两相疾恶也。
又忌也。《礼·王制》奉讳恶。《注》奉谓进也,讳谓先生之名,恶谓子卯忌日,谓奉进于王,以所讳所恶也。
又耻也。《孟子》羞恶之心。
又《广韵》哀都切《集韵》《正韵》汪胡切《韵会》汪乌切,𠀤音污。安也,何也。《论语》恶乎成名。《孟子》居恶在。
又叹辞。《孟子》恶,是何言也。
又与滹同。《礼·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古今字考》恶同滹,池同沱,卽滹沱河也。 古但作亚,加心作恶。加言作䛩,𠀤转注。因各转声成亚,恶,䛩三文。《集韵》䛩卽恶也。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22:22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