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书院
湖南省怀化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亦称罗山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西北43千米的县溪镇罗蒙山下,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
历史沿革
恭城书院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后毁于火灾。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
清咸丰五年(1855年),民众自筹资金对局部进行了维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辟作私塾,内设讲堂和藏书楼。
民国十年(1921年),落架维修,更换二进屋架等构件,并设立县立高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2日,在恭城书院召开通道会议。
建筑格局
恭城书院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坐东朝西,沿山势逐级上升,且不同于其他书院之处在于其平面布局呈一纵四横“圭”字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四部分组成,全为木结构,沿纵轴方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正中一条纵向通廊将四栋建筑串联为一个整体,各栋建筑之间均有天井,整个建筑均为上下两层,两边对称地分布着6栋斋舍,每栋斋舍有4间讲堂和1间宿舍。建筑挑檐、门窗等装修简朴,构件做法和当地民居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书院建筑的特点。
主要建筑
前栋大门位于高台之上,面阔五开间,进深四开间,四周挑廊一圈。
一层中间为通廊,两侧为门塾,二楼正面为通长直棂窗。屋顶为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较高,具有侗族地区民间建筑的特色,并以白色粉刷勾勒屋脊和瓦当,与小青瓦搭配清新雅致。
后栋三组建筑为近代西式四坡屋顶,两排斋舍上下两层都设有外廊。讲堂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四周环绕廊道,一层为全开敞式堂屋,供讲学用,上层用作藏书。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屋架,山墙处立柱几乎根根落地,中轴线上柱网较密,增强了通廊的纵深感。
历史文化
因书院西北方有一条小溪,叫恭水,故更名恭城书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远距离战略转移——长征。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2日在恭城书院召开会议,两年多以前就被取消军事委员会中职务的毛泽东应邀参加会议并并建议立即由北转向西南,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西进,避免与北面蒋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会后马上以军委名义向各军团发出西入贵州的“十万火急”进军电令。12月13日红军的左右翼前锋部队开始了西入贵堵的国民党军甩在乌江以东、以南,使红军获得极其宝贵的休整机会,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恭城书院召开的通道会议上,中革军委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红军转道贵州,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条件。
文物价值
恭城书院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对研究侗族古代建筑艺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99年,恭城书院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5月19日,恭城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恭城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1年4月,恭城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恭城书院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恭城书院被列入全国30条、湖南省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10年,恭城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被第二炮兵部队列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2013年,恭城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恭城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西北43千米的县溪镇罗蒙山下。
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距离恭城书院约41千米,驾车约65分钟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6: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