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女
网络流行词
恨嫁女,网络上的流行语,一般适用于年龄三十以上,没有伴侣的女性,并且在家人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又希望能够尽快的找到另外一半,与之结合为终身伴侣的女性、希望快点把自己嫁出去、找到合适的人、马上就结婚的女性。
定义
“恨”源于广东话(粤音),有“渴望”的之意。“恨嫁”就是非常想嫁人,恨不得早日出嫁。“恨嫁女”就是指那些已经达到或超过晚婚晚育年龄,自己及身边人认为符合为人妻母的条件,主观有成家欲望,但尚未有合适婚配对象的女性。主要特点是受过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工作稳定,生活规律。不必借婚姻改变经济状况但又希望借婚姻改变生活状态的女性人群。也有一种说法“恨嫁”来源于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出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都匆匆忙忙的,忙着事业,忙着工作,忙的不知道忙什么,转眼到了奔三的年龄了。忽然身边就多了很多多管闲事的人,这些介绍人,见过两个,就是随缘吧,而且明显缘分还没到。
所谓车子所谓房子,提起这些就万分同情男人们,好像没房子的男人连结婚的权力都没有了,还不能是贷款。身边也有很多结婚一起贷款买房还贷过日子的,确实不宽裕,但也没到毫无生活质量的程度吧,莫非真的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思想了,还想着同甘共苦才是感情最好的证明?各种年龄的、各种经历的女人的各种说法,每天生活在这些中间,有时真的觉得要迷失自我了,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要求什么,有的是什么,希望有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看清自己才能再去要求别人!一些女人到了奔三的年龄了,开始着急,怎样才能把自己嫁出去,成了一个大块的心病,也成了大龄剩女!!有的人说,“恨嫁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有的人说,“恨嫁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
原因
择偶标准
至于那些想结婚、却又找不到合适对象的“恨嫁女”们,也很难说是完全“被迫”。事实上,择偶标准从来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接受一个不完美的选择。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质的未婚男女,绝对具有足够的智商和理性来理解这个道理,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将就凑合,宁缺毋滥,这种坚持本身,一方面是结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这个独立的基础和本钱,有条件才能如此“任性”。在这个意义上,还是那句老话:艺高人胆大。至于那些真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况任何时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现象。
所处的环境
“如果从国内男女出生比例来看,未婚的同龄男青年数量应该更多”,男性的交友、择偶渠道更广,而不一定要通过参加联谊活动;而平时社交活动较少的女性,其中很大部分对传统的相亲又比较抵触,于是,轻松好玩的白领联谊活动就成为她们的很好选择。
另一方面,同龄的青年男女面临的压力也大相径庭:三四十岁的男人正是他的黄金期,思想成熟、事业有成,是最受女性欢迎的,不怕找不到对象;而三十岁对于女性来讲就是一道坎,到了这个年纪还是单身的,精神压力会很大,所以她们交友、择偶的需求更为迫切。
还有有些女人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
心理
女人实际上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她们所期待的是一种完美的生活。而事实上哪一种生活都要付出代价,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有失去才会有得到,没有哪一种选择得到的更多,只是哪个对于你来说更重要。
主要影响
单身人数增加,总的来说,跟社会急剧变迁、城市化、现代化、人的个性张扬、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觉等等都有直接关系。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对自己、对他人都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一些与自己不符合的东西,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西方影响”。事实上,中国今天的婚恋和性别关系的变异和开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固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总体上伦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种“传统复兴”的成分。在中国的社会传统中,本来就潜伏着这种非主流的、弹性的、开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盛世”中,都会兴起这种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而今天,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有着深刻的传承关系,只不过今天不一定以男权为中心,女性也要获得这种“权利”,但婚姻和性别关系的开放性,是古已有之的。
单身现象对于单身者,并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着“机”。对于社会来说,大规模的单身,确实存在某些“危险”,其中最直接的,是人口结构的危机。中国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口本来已经呈现骤降趋势,如果这一代人中结婚率低,不生儿育女,下一代人口又会减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龄结构倒置,年轻人口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单身的存在,可能导致色情业的泛滥,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
同时,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一般来说,有家庭的人,更倾向于稳定的生活,而单身者可能倾向于随意变换生活内容,因此,单身增加,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动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但这种“危险”,也不是不可能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化解。比如发展各种自发社团、兴趣团体等来满足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随着需求增加,发展一些新兴的专门适应单身生活方式的社会服务等等,事实上,这些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雏形,已经在民间自发发展出来,只不过由于社会常规习俗和某些伦理的制约,还没有成为主流。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纷繁复杂的微观结构,注定会生成很多全新的观念和社会体系,来适应这种单身人口增加的趋势。
与恐婚的区别
只要婚姻这种两性关系的模式还存在,我们的欢乐和痛苦就和它息息相关,如影随形一门心思只想嫁出去的女人,她们大多根本没有想过婚姻是怎么回事,对“嫁”这种仪式的向往远远超过对嫁的结果——婚姻的向往。也就是说她们所谓的想结婚,只是想得到“嫁”这样一种仪式,而不是嫁过之后的婚姻生活。
常听到恨嫁的女人抱怨自己没有人爱,在她们看来,没有人想娶就是没有人爱,男人对女人最大的肯定就是把她娶回家做老婆。这种说法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她们忽略了一点,大多数男人会对一心只想结婚的女人极度恐惧。他们担心的是当自己还没有下决心结婚的时候,已经被一个女人牢牢套死。在巨大的风险面前,男人会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干脆不同恨嫁的女人交往。任何男人都不愿意为一种假定的幸福,失去自己现有的幸福——自由。
当一个女人极度缺少什么的时候,她会觉得全世界的女人都拥有,只有自己没有。这样导致她越发地想得到。而且可能发展到偏执的状态。女人在这种状态里,会失去对男人的判断能力,她们会将能嫁不能嫁的男人混为一谈,最终只能落得想娶的男人不敢来,而表示愿意娶的往往是一场骗局。因此,常见的现象是越想嫁的女人越嫁不出去。
恨嫁的女人如果不肯放弃自己内心坚持的标准,那么她是绝对不可能达成结婚的心愿的。有一种情况是,为实现自己对“嫁”这种仪式的追求,放弃自己的选择标准。这将导致很多女人成熟以后,对自己所选择的婚姻极其不满。她们会陷入对婚姻无休止的改造之中,妄图将男人改造成理想中的模样。当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时,女人开始对婚姻进行反抗,或者自甘沉沦而终生满怀怨恨。
总之,在恨嫁状态下选择的婚姻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过去的时代,迫于环境压力的成分还存在,当我们已经有了坚持自己的自由时,却依然有人被自己内心的某种东西牵制。因此,恨嫁实际上是内心脆弱的标志,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和环境抗争,也没有能力承受寂寞和孤单。
恐婚与恨嫁的女人则恰恰相反,她们是对“嫁”这种仪式的后果想得太多,恐惧“嫁”将会带来的那种生活。因为这种女人洞悉了婚姻的种种无奈和悲哀,能描摹出一幅“嫁”之后生活图画。所以,她们往往觉得与所承受的孤单寂寞比起来,面对婚姻的无能为力更让她恐惧。
恐婚的女人往往只想到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恐婚的女人之于男人来说,比恨嫁的女人容易受到青睐。因为男人在跟女人交往的初期,对这种没有婚姻压力的关系感觉轻松自在。但一旦发展到他想谈婚论嫁的时候,他对一个拒绝婚姻的女人表现出来的耐心也极其有限。一个女人对嫁给他表示犹豫,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女人是不是爱他。男人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渴望女人爱他爱到乐于嫁,一方面又对婚姻的约束强烈恐惧。他们需要的是他对这个女人的喜爱足以想到婚姻,而这个女人对他的约束又恰到好处。往往能够把握好这个约束分寸的女人都是些恐婚的女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8 11:52
目录
概述
定义
出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