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行差(或称为天文光行差、恒星光行差)是指运动着的观测者观察到
光的方向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静止的观测者观察到的方向有偏差的现象。光行差现象在
天文观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
地球公转、
自转等原因,地球上观察天体的位置时总是存在光行差,其大小与观测者的速度和天体方向与观测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并且在不断变化。
光行差本质是由于
光速有限以及光源与观察者存在相对运动造成的,类似于运动中的雨滴:下雨的时候,站在原地不动的人感觉到雨滴是从正上方落下的,而向前走的人感觉雨滴是从前方倾斜落下的,因此需要把伞微微向前倾斜。走得越快,需要倾斜得越厉害。光行差的成因与此相似,只不过不符合经典的速度叠加法则,而是需要考虑
相对论效应带来的修正。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30公里/秒,光速为30万公里/秒,由此可以估算出光行差带来的角度变化约为几十角秒。这个角度对于小型的
天文望远镜来说非常微小,因此尽管历史上很早就有人认为存在光行差,但直到1725年才由英国天文学家
詹姆斯·布拉德雷在观测
恒星视差时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