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国
地域名
总国(ふさのくに、捄国)是律令制以前大和政权称呼后来的令制国体系中相当于下总国上总国安房国等三国的地域名。“总国”是后世采用的佳字,ふさのくに一词本来是用“捄国”二字表记。
名称来源
《古语拾遗》的记载
根据《古语拾遗》的记载,天富命带领天日鹫命的孙子们,最初在阿波国麻植(后来的麻植郡)栽培谷物和麻,后来为了找寻更肥沃的土地率领一部分人乘着黑潮前往东方。在东方的陆地上登陆后在新的土地上种植谷物和麻。因为麻培育特别好,所以用麻的日语别称“总”来命名“总国”(另一说是“总道”)。在麻成功栽培的肥沃大地“总之国”中,天日鹫命的后裔阿波的忌部的居住地,以“阿波”之名命名为“安房”(二者在日语的读音相同,都是あわのくに)。
根据《古语拾遗》的说法,“麻=总”的等式似乎成立,但“总”这个汉字和麻并不存在联系。因此,其中的疑问一直存在。在昭和42年(1967年)藤原宫发掘的木简上记载着“己亥(699年)十月上捄国阿波评(安房郡、后来的安房国)……”的文字。最初刚发见的时候,解释是“上捄”是“上狭国(=上总)”的别字。接下来又同样在藤原宫发现了“天观上〈捄〉国道前”字样的木简,这其间的文字无法判断解读,“捄”被认为是其它汉字的异体字,出现了好几种说法。这时虽然也有观点就是“捄”的本字,但“上捄”一词意思仍然不通,这种观点成了保留意见。
近年的研究
但之后的研究发现“捄”字的和训读音和“总”字同是“ふさ”,“天观”也是那个时代实际存在的上总出身的僧侣,所以律令制以前“ふさ”很可能并不是表记为“总”字,而是捄国、上捄、下捄等的“捄”字。《大汉和辞典》中“捄”字的解释是成穗的成熟的果实,那麻的果实在收获时也可以用“捄”字表示,令制国成立后“捄”字被改为了和训读音相同的佳字“总”,所以《古语拾遗》中关于“总国”语源的的记载虽然是错误的,但“麻”和“总”也确实存在间接的联系,“总国”和“安房”的语源相同。
《帝王编年记》中记载上总国的成立时间是在安闲天皇元年(534年),因为与在语干之后加上“前、中、后”字的吉备国、越国不同,而与毛国同是在语干前加“上、下”字,所以一种观点认为在6世纪中叶,“总国”被分割成“上总”、“下总”。一种观点认为从6世纪到7世纪,这片区域有众多国造分立,大和政权将所有国造所管理的区域合并为捄国(或是上捄国、下捄国)。一种观点认为在后来的上总国的区域内被设置了六个国造,仅仅是六个国造中的武社国,在6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就有不只一个势力能够建筑与当时大和政权的大王陵的规模相匹敌的古坟,这些势力与大和政权有紧密的联系。
《陆路乃记》的观点
近藤芳树的《陆路乃记》中认为总国并不仅仅包括安房国、上总国、下总国,也包括了相模国和武藏国。总国的一部分被分为总上(フサカミ)国和总下(フサシモ)国,フサカミ的フ省略后成了“サカミ”(与相模国的读音近似),フサシモ的モ省略后再音变成“ムサシ”(与武藏国读音相同)。相模国和武藏国的现物纳租税也是以布(麻)为主,而且还留下了“调布”、“麻布”等地名。
沿革
总国分立
律令时代以前,总国地区存在着须惠、马来田、上海上、伊甚、武社、菊麻、阿波、印波、下海上、长狭、千叶等国造。从下海上国造管理的区域中分离出了匝瑳郡和香取郡也是在实行律令制之前。
一般认为大和政权把所有国造管理的区域都称为总国,在律令制实行之后,几经辗转,将阿波国造和长狭国造管理的区域合并为安房国,印波国造和千叶国造及包含匝瑳郡和香取郡在内的下海上国造管理的区域合并为下总国,剩下的部分是上总国。但也有观点认为令制国虽然是天智天皇时开始实行,但房总三国的设立是在孝德天皇时。
房州和总州(房总)
令制国后来都采用了中国风的别称,安房国被称为房州,上总国、下总国各自单独被称为总州,或两国合称为总州。房州和总州又合称为房总。
房总的半岛部分又被称为房总半岛,在现代也经常单独把房总半岛称为房总。也有将包含总州在内的半岛太平洋一侧被称为外房,东京湾一侧被称为内房的说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1 02:07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参考资料